
謂能容納一頭牛,指大鼎。 唐 駱賓王 《上瑕丘韋明府啟》:“雖則塵飛 範 甑,垂銀有結授之華;而乃調理 宓 絃,烹雞屈函牛之量。” 宋 蘇轼 《次韻周穜惠石铫》:“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 宋 陸遊 《自嘲》詩:“正得虛名真畫餅,元非大器愧函牛。”參見“ 函牛之鼎 ”。
“函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但根據權威資料(如、3、4、5),主要指向以下内容:
函牛(hán niú)指能容納一頭牛的大鼎,即“函牛之鼎”的簡稱。這一解釋源于古代文獻,強調器物之大或能力的包容性。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或唐宋詩文原典。
函牛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為“凵”和“牛”兩個部首。其中,“凵”是“幾”的俗字形,用于表示箱、匣之類的容器;“牛”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牛的意思。
函牛源自中國古代,最早可追溯到《詩經·鄭風·議骈》:“函牛㞢牽,牛至延倫。”其中的“函牛”形容了牛輛的裝載狀态,意指用車輛載運牛。由此可見,“函牛”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動詞意義的詞彙,描述了用車輛将牛進行運輸。
在繁體字中,“函牛”仍然保留了其完整的形狀,即“函”和“牛”兩個字形。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由于字形的演變,可能存在一些變體形式。
以下是一些與“函牛”相關的詞彙:
組詞:函車、運牛、載運。
近義詞:扶牛、卧轼,都可用來形容裝載牛的車輛。
反義詞:散牛,表示牛沒有被裝載,而是分散在各處。
在使用中,“函牛”也可以引申為比喻,用來形容将事物裝載、運輸或者攜帶的行為或方式。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們雇了幾輛函牛車來運送水果。
2. 這個舊倉庫曾經用來函牛,現在被改造成了一個藝術展覽館。
總之,函牛是一個描述用車輛運輸牛的詞彙,源自中國古代,具有動詞意義。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與牛的裝載狀态相關,可以在引申用法中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裝載、運輸或攜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