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翰蹟”。猶筆迹。多指文辭、書牍。 三國 魏 阮籍 《答伏義書》:“承音覽旨,有心翰跡。” 晉 葛洪 《抱樸子·文行》:“若夫翰迹韻略之廣逼,屬辭比義之妍媸,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淺,其懸絶也,雖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遼邈。”《宋書·張茂度傳》:“見汝翰迹,言不相傷,何其滔滔稱人意邪?”
見“ 翰跡 ”。
“翰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n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翰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書法或者字迹。它的使用較少,一般用于文學藝術方面,形容行舉軒昂有力、工整美觀的筆迹。
《翰迹》是由“鳥”和“田”兩個部首組成。
“鳥”(鳥,niǎo)屬于上面一橫、下面一撇的四畫部首。
“田”(tián)屬于兩半的四畫部首。
《翰迹》一詞來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詞彙,用以形容優美的字迹。在繁體漢字中,翰迹的寫法為「翰蹟」。
在古代,翰迹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據古籍記載,翰迹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彖京寸口」,意為用翰(羽毛筆)描寫的字是如此重要、高尚和精湛,就好像是在都城中劃定一寸口的界限一樣。
1. 他的翰迹流暢而不失典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2. 這位書法家的翰迹被譽為當代的楷模。
3. 欣賞名家的翰迹,能讓我們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魅力。
1. 翰墨:指書法、字畫。
2. 翰林:指古代朝廷中的文學官員。
3. 筆迹:指字迹、書法。
近義詞:字迹、筆墨、書法。
反義詞:潦草、拙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