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海寇的意思、海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海寇的解釋

海盜。《宋史·韓彥直傳》:“海寇出沒大洋刼掠,勢甚張。”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 嘉慶 ﹞十三年靖 閩 粵 海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海寇”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指在中國沿海及周邊海域進行劫掠的盜匪群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一、基本詞義

  1. 定義
    “海寇”即海盜,特指在海上或沿海地區以暴力手段搶奪財物的非法武裝團體。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某曾與海寇相持,身遭數槍”,明确指向海上劫掠者。

  2. 詞源與用法

    • 古代文獻中,“寇”泛指盜匪,“海寇”則強調其活動範圍在海上。
    • 清代魏源《聖武記》記載“靖閩粵海寇”,說明該詞長期用于官方對海盜的定性。

二、曆史背景與擴展

  1. 明朝海寇的演變

    • 明初因海禁政策(如永樂二年禁止民間海船),沿海居民失去生計,部分被迫轉為海寇。
    • 後期倭寇問題中,“海寇”常與日本浪人、商人混雜,形成跨國劫掠集團(如嘉靖年間浙江沿海的倭寇侵擾)。
  2. 與“倭寇”的關聯與區别

    • 關聯:兩者均指海上劫掠者,且部分曆史階段存在人員混雜(如中國流民與日本浪人合作)。
    • 區别:倭寇特指以日本為基地的入侵者,而“海寇”更泛指向中國本土及周邊海域的海盜群體。

三、典型例證

  1. 宋代記載
    《宋史·韓彥直傳》提到“海寇出沒大洋劫掠”,反映其活動早在宋代已對沿海安全構成威脅。

  2. 明代案例
    嘉靖年間,許棟、汪直等海寇頭目與倭寇勾結,以甯波為據點劫掠江浙地區。


四、總結

“海寇”是中國古代對海上盜匪的統稱,其性質、組成隨曆史背景變化。既有本土居民因政策壓迫轉為盜匪的情況,也包含與外來勢力(如倭寇)的複雜交織。該詞體現了中國沿海地區長期面臨的治安與國防挑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海寇

“海寇”是一個漢字詞,由“海”、“寇”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海”的部首是“氵”,筆畫數為三;“寇”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寇”。

來源

“海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中國,海上有一類非法侵犯船隻和沿海地區的武裝勢力,常被稱為“海寇”。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海寇”一詞的書寫并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古代寫法中的“寇”字在右側加上手部的象形字,表示人在盜竊行為。而“海”字沒有特殊的變體。

例句

1. 這次海上搶劫事件的幕後真兇是一夥海寇。

2. 傳說中的海盜船長就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海寇。

組詞

海盜、海賊、海軍、海域、海洋、寇盜

近義詞

海盜、海賊

反義詞

海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