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鳥名。或說即江鷗。 南朝 宋 鮑照 《秋夜》詩之二:“霽旦見雲峰,風夜聞海鶴。” 唐 高適 《酬龐十兵曹》詩:“别岸迥無垠,海鶴鳴不息。” 唐 杜甫 《寄常徵君》詩:“ 楚 妃堂上色殊衆,海鶴階前鳴向人。” 仇兆鳌 注引《西京雜記》:“海鶴,江鷗。” 唐 顧況 《苦雨》詩:“行騎飛泉鹿,卧聽雙海鶴。”
“海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及生物學背景綜合理解:
海鶴實指盔犀鳥(學名:Buceros vigil),屬于犀鳥科角犀鳥屬,原産于東亞熱帶雨林。其頭胄(頭部盔狀突起)質地堅硬且呈紅色,常被制成工藝品,曆史上被稱為“鶴頂”。
部分資料認為“海鶴”可能指江鷗,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與“海鷗”混淆有關。
盔犀鳥因過度捕獵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受《華盛頓公約》(CITES)嚴格限制。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曆史貿易細節,可參考原始來源。
《海鶴》指的是一種鳥類,屬于鶴科,學名為Grus japonensis。它是我國珍稀瀕危的保護動物,也是東亞地區特有的鳥類之一。由于其生活在海灘和河流濕地附近,因此得名為海鶴。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詞語《海鶴》可以拆分為兩個字:“海”和“鶴”。
“海”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氵”部,表示水,右邊是“母”部,表示海的聲音。它的全拼是hǎi,總共有9個筆畫。
“鶴”由五個部首組成,上面的是“鳥”部,表示鳥類,下面的是“隹”部,表示小鳥,左邊是“犭”部,表示動物,右邊是“舌”部,表示長嘴。它的全拼是hè,總共有13個筆畫。
《海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鶴喻人的美好品質,将其與自然的海洋相結合,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高雅、純潔的存在。
繁體字中,《海鶴》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海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海鶴》并沒有明确的寫法記錄。不過,可以根據個别古籍以及相關文獻資料,推測其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類似。然而,由于書寫風格的變遷和人們對字形的不同理解,具體的古代寫法無從考證。
1. 漁民們遠遠地看到了海鶴在海灘上翩翩起舞。
2. 這座湖畔的自然保護區是海鶴的栖息地。
3. 她的優雅舉止就如同一隻海鶴在水中翩跹起舞。
組詞:海洋、海灘、海峽、鶴舞、鶴立、鶴發等。
近義詞:仙鶴、丹頂鶴、白頭鶴。
反義詞:陸地、山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