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文的意思、跋文的詳細解釋
跋文的解釋
文體的一種。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多用以評介内容或說明寫作經過等。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每種書的末尾,都有 嘉業堂 主人 劉承幹 先生的跋文,他對于 明 季的遺老很有同情,對于 清 初的文禍也頗不滿。”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網絡擴展解釋
跋文是寫在書籍、文章、字畫或金石拓片等作品末尾的一種文體,主要用于評介内容、說明寫作背景或進行考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作用
跋文又稱“題跋”或“跋尾”,是附加在正文後的補充性文字。其核心功能包括:
- 評介内容:對作品主題、價值或藝術特色進行總結和評價。
- 說明背景:交代創作動機、資料來源或修訂過程。
- 考釋鑒定:用于金石拓片、書畫作品時,記錄真僞鑒别或收藏信息。
二、内容與形式
- 常見内容:寫作經過、學術考證、收藏傳承、個人感悟等。例如《清明上河圖》有曆代收藏家的14篇跋文,記錄畫作流轉過程。
- 結構特點:通常短小精悍,語言凝練,可獨立成篇或與序文呼應。
三、曆史淵源
跋文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在《集古錄》中首創“跋尾”形式,對金石碑帖進行考釋,奠定了後世跋文的基本範式。
四、與後記的區别
雖常與“後記”混用,但兩者側重不同:
|跋文 |後記 |
|----------|----------|
| 偏重學術性評價、考據 | 側重個人寫作經曆或緻謝 |
| 常見于古籍、書畫 | 多用于現代書籍 |
五、應用示例
- 古籍: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考釋碑帖源流。
- 書畫:收藏家在《千裡江山圖》跋文中記錄鑒賞心得。
- 現代書籍:學術專著跋文說明研究局限及後續方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作品的跋文案例,可參考《集古錄》或書畫鑒定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文(bá wén)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下面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跋文的部首是足(⻊)和文(文),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跋文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漢字字義解釋書中,跋的意思是追趕、跟隨,文的意思是文字。引申為跋行文字,即在書籍、文件等後面附上評述、批注的文字。
繁體:跋文的繁體字為跛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跋文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由足旁和文旁構成。
例句:他善于在讀書的時候給書籍加上跋文。
組詞:跋文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跋扈(形容人傲慢跋扈)、跋涉(形容長途跋涉)、跋山涉水(比喻經曆困難險阻)、跋前疐後(形容回避困難問題)等。
近義詞:評論、評述、評注。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