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席”。猶挂帆。《文選·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揚帆采石華,挂席拾海月。” 李善 注:“揚帆、挂席,其義一也。” 唐 孟浩然 《晚泊浔陽望廬山》詩:“掛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宋 蘇轼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詞:“明日西風還掛席,唱我新詞淚沾臆。” ********* 《己未秋應外交官試被斥倉卒東行》詩:“明朝挂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
“挂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禮儀用語(宴會場景) 指古代宴會結束時,主人懸挂座席表示散席的禮儀。該用法源自《查字典》的成語解釋,強調禮儀文化内涵,如賓客離席時主人通過挂席示意宴會終止。
二、文學意象(航行場景) 常見于詩詞中,意為“挂起船帆”,代指揚帆起航。例如:
辨析要點: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詩句中的含義,建議提供完整語境以便精準解讀。
挂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客人來訪或宴會時所擺設的座席。挂席的意思是懸挂席子,為客人提供就座的場所。
挂席的部首是手(扌),總共有11個筆畫。
挂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宴會禮儀。在古代,人們舉辦宴會時,往往會準備一些精美的座席供客人就座。這些座席是用綢緞等材料制作而成,裝飾華麗,通常會懸挂在宴會場所的牆壁上,因此被稱為挂席。這樣的擺設既可以增添宴會的氣氛,同時也體現了主人的熱情款待。
在繁體字中,挂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挂席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區别在于字體的形态和結構,例如篆書、隸書等。
1. 在莊嚴的場合中,挂席上一字排開; 2. 主人熱情地用挂席招待客人。
擺席、設席、宴席、接席
懸席、設席、宴席
拆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