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辭賦篇名。 晉 陶潛 所作。《晉書·隱逸傳·陶潛》:“執事者聞之,以為 彭澤令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 歎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 義熙 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後用以歸隱之典。 宋 梅堯臣 《田家語》詩:“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發劉郎浦》詩:“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 唐 顔真卿 《贈裴将軍》詩:“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 匈奴 不敢敵,相呼歸去來。”
(3).詞牌名。雙調,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體,仄韻。 清 王奕清 《詞譜》卷七:“《歸去來》調見《樂章集》詞二首,因詞有‘歌筵舞,且歸去,休惆悵,好歸去’句,取以為名。”
“歸去來”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字面解釋
“歸去來”由“歸去”(離開後返回)和“來”(助詞,無實義)組成,整體意為“回去吧”。例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歸去來兮”即表達對歸隱的呼喚。
辭賦篇名與歸隱象征
該詞因晉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廣為人知。陶淵明借此文表明辭官歸隱的決心,後成為淡泊名利、回歸田園的經典意象。文中“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更強化了這一文化内涵。
“歸去來”亦是宋詞詞牌名,屬雙調詞,分四十九字與五十二字兩體,押仄韻。代表作如柳永《歸去來·一夜狂風雨》,其名源自詞中“好歸去”等句。
“來”在此為助詞,類似現代漢語中“唱起來”“醒來”的用法,僅加強語氣,不表方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詞牌格式,可參考《晉書·隱逸傳》或《樂章集》等古籍。
《歸去來》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返回原來的地方。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歸”和“去來”。
“歸”字的部首是彐,它一共有三個筆畫。而“去來”字則可以拆分成“去”和“來”,其中,“去”的部首是厶,它有四個筆畫;而“來”則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木和米,它們分别有四個和三個筆畫。
《歸去來》一詞最早出現在《文選·傅玄谟》這部文集中。它的意思是一個人離開原地,然後再次返回。這個詞常用于表達一個人離開一段時間後回到原來的地方。
繁體字的“歸去來”是「歸去來」,其中的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其中的“去”字寫作“厺”,而“來”字寫作“來”。所以古時候的寫法為“歸厺來”,部首和筆畫與現代漢字一緻。
1. 他結束了國外的學習,歸去來到了家鄉。
2. 經過長時間的旅行,他終于歸去來了,帶着無數的經曆和故事。
歸還、歸宿、回歸。
回歸、返回、重返。
離去、分離、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