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龜山 和 蒙山 的并稱。均在 山東省 境内。二山連續,長約八十餘裡,其西北一段名 龜山 ,東南名 蒙山 。《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 毛 傳:“ 龜 ,山也; 蒙 ,山也。” 北周 庾信 《周衮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建旟 濟 漯 ,擁節 龜 蒙 。” 唐 劉得仁 《送雍陶侍禦赴兖州裴尚書命》詩:“ 洙 泗 秋微動, 龜 蒙 月正圓。”
龜蒙(guī méng)是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位于今山東省境内的兩座山,屬泰沂山脈的分支。
古人常将二山并稱,如《詩經·魯頌·閟宮》有“奄有龜蒙”之句,代指魯國疆域。
指晚唐詩人、農學家陸龜蒙(?—約881年),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及曆史地理研究,現代語境中多指向陸龜蒙。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涉對象。
來源參考: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權威考據。
“龜蒙”是一個地理名詞,指山東省境内的龜山和蒙山的合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特征
龜山與蒙山相連,總長約80餘裡,西北段稱龜山,東南段稱蒙山。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是山東省第二高峰。
曆史文獻記載
文化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龜蒙”常被用作地理标志,象征魯地山川。例如唐代詩人用“洙泗秋微動,龜蒙月正圓”描繪當地景緻。
其他含義補充
需注意,“龜蒙”在宋詞中偶指唐代隱士陸龜蒙(如張炎詞作),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兩山的具體景觀或曆史淵源,可參考《詩經》注解或山東地方志等文獻。
白猿公碧岑步涉參駕猖蹷撤回城防軍遲聲沖繁鋤粟詞言義正翠霧對襯杜絕後患峨冠佛珠輔币乖動觀化瓜牛廬骨牌鼓舞伎皇胄穢質忽睨家給民足講士夾絲玻璃結連金藏雲近火先焦即死空名堂牒陵戶龍蟠鳳逸芒鞋竹笠貌是心非馬癖門刺末冬溺口片言折獄馮河芘依千日斫柴一日燒輕舟企效屈法三長善月奢摩他詩文雙飛鷰笥腹汰絕挺緩推斥鴕鳥政策王世子無清頭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