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法制或禮儀。《漢書·叙傳下》:“ 釋之 典刑,國憲以平。”按, 張釋之 , 漢文帝 時廷尉。《後漢書·曹褒傳》:“ 孝章 永言前王,明發興作,專命禮臣,撰定國憲,洋洋乎盛德之事焉。” 隋 盧思道 《北齊興亡論》:“遷鼎舊 鄴 ,國命惟新。朝章國憲,燦然畢舉。”
(2).即憲法。 梁啟超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論》第三章:“各國國憲之變動,往往因此‘埃士梯德’(Estates)之關係而起。”
“國憲”是漢語詞彙,指國家的根本法律,即憲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國憲”即國家的憲法,是規定國家政治制度、機構職權、公民權利義務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二、曆史淵源
三、法律地位與作用
四、現代意義
當代憲法(國憲)明确社會制度、國家機構組織原則、國旗國徽等象征,并全面覆蓋公民生活的權利義務。
總結來看,“國憲”從古代法制禮儀發展為現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兼具曆史延續性與現代法治精神。
《國憲》意為國家的憲法,是規定國家組織和權力機構以及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的最高法律文件。它是國家的基本法律,對國家的組織、制度、權力的行使和公民的權利義務等進行了明确的規定。
《國憲》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國(部首:囗,筆畫:8)和憲(部首:宀,筆畫:9)。
《國憲》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法律行文中的用語,憲為國家的意思,國為整個國家、國民的意思,結合起來即為國家立憲的意思。
《國憲》一詞在繁體中文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國憲」。
古時候,《國憲》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不過在一些古籍和碑帖中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1. 國憲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2. 遵守國憲不僅是公民的義務,也是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礎。
組詞: 憲法、憲政、國家、國民、憲章。
近義詞: 憲法、國法、法典。
反義詞: 亂法、破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