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過失之君。《管子·侈靡》:“中國之人,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豈不幾於危社主哉?”
“過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核心含義
根據、、等來源,“過君”指“有過失的君主”,源自《管子·侈靡》中的“觀危國過君而弋其能者”,強調君主在治國中的失誤。
延伸理解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過去君主統治下的落後社會”,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若需引用該詞,優先采用《管子》原典中的“有過失之君”釋義,避免混淆現代衍生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過君》是一個成語,由“過”和“君”兩個漢字組成,表示跨越或超越為君主的行為。它描述了一個臣下背離或違背君主的意志和權威的行動。
“過”字的拆分部首是辵,筆畫數為6。
“君”字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數為7。
《過君》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秦始皇本紀》:“薦臣伯高曰:‘善聞臣言者,是亦聞君耳’,遂遂逴逴。”其中“逴逴”即意為過君。這個成語在古代中國曆史中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并被廣泛應用在文學作品及平常口語之中。
繁體字“過君”的寫法仍然是“過君”,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尤其到了秦代,漆書成了主流,字形變得工整而規範。在秦代之前的戰國時期,字形則更加多樣,沒有統一的規則。
他勇敢地過君一句話,直指君主的錯誤。
越過君主、過猶不及、過個人、過自己
違逆君令、逆反君命、背離君主
順從君命、遵從君主、服從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