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支柱,喻能負國家重任的人才。《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平生禮數絶,式瞻在國楨。” 李善 注:“國楨, 範雲 也。”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觀乎《舂陵》作,欻見俊哲情。復覽《賊退》篇, 結 也實國楨。” 清 魏源 《<聖武記>叙》:“官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
“國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釋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國桢”讀作guó zhēn,本義指國家的支柱,比喻能夠承擔國家重任的核心人才或機構。這一概念源自《荀子·王制篇》“國之桢樞,政之綱紀”,強調其作為國家運行核心要素的地位。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
現多用于: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叙》中提出“國桢富則邦甯”,進一步将這一概念與國家治理能力相聯結。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典或現代用法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等來源。
國桢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guó zhēn。它的意思是國家的支柱或者核心。
國桢的部首是檔,筆畫數為15畫。
國桢一詞源自于《尚書·周書·國诰》:“國無桢幹柱矣。”在這裡,國桢用來比喻國家的重要支撐。
在繁體字中,國桢的寫法為「國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化。國桢這個詞在古代的一種寫法是「國楨」,表示國家的中心支柱。
1. 他被認為是這個公司的國桢,承擔着最重要的責任。
2. 教育被視為國家發展的國桢,因為它培養人才。
國桢的一些常見組詞有:
1. 國家:表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
2. 核心:表示事物的中心或者關鍵。
與國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國魂:指國家的精神支柱。
2. 國本:指國家的根本和核心。
與國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背叛:表示不忠或違反。
2. 動搖:表示喪失信心,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