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e funeral] 舊指皇帝、皇後、太上皇、太後的喪事,在一定的時間内禁止宴樂婚嫁,以示哀掉
帝、後之喪,臣民缟素,停止宴樂婚嫁,稱國喪。《東觀漢記·廉範傳》:“ 章和 二年,帝崩, 範 奔赴 敬陵 ……或謂 麟 曰:‘故 蜀郡 太守 廉叔度 ,好賙人窮,今奔國喪,當是。’”
“國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意義:
基本含義
指國家因重大災難(如戰争、自然災害)或失去重要人物(如國家領袖),陷入悲痛與困境的狀态。
例句:國家元首突然離世,舉國上下如臨國喪,民衆自發哀悼。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層面的集體悲痛,強調社會秩序紊亂和國民心情沉重。
傳統定義
古代特指皇帝、皇後、太上皇、太後等皇室核心成員的喪事。在此期間,全國需停止宴樂婚嫁等活動以示哀悼。
例句:《東觀漢記·廉範傳》記載:“會國喪,範奔赴敬陵。”
現代延伸
當代也可指國家領導人或對國家有重大貢獻者的葬禮,如“國家公祭日”等莊重儀式。
如需具體用法或古文例證,可參考《東觀漢記》等典籍。
《國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國家因君主去世或其他重大原因而陷入喪國的狀态。
《國喪》的部首是“囗”和“一”,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将《國喪》拆成“㐅”、“囗”、“一”,它們的拼音分别是“bó”、“wéi”、“yī”;字形分别由3畫、3畫、1畫組成。
《國喪》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是中國國家制度中的一種特殊狀态。在這種狀态下,國家陷入震動、哀悼和不穩定的境地。繁體字“國喪”和簡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在形狀上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國喪》這一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國喪”,其中“國”表示國家,含義與現代的“國”相同;“喪”表示喪失或悲傷,與現代的“喪”相近。
1. 國喪之際,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圍中。
2. 君主去世,國喪三年,這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規定。
組詞:國喪狀、國喪禮、服國喪
近義詞:國破家亡、朝不保夕、亡國之痛
反義詞:國泰民安、國強民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