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ional humiliation] 因外國的侵略及國内的軟弱或腐敗而使國家蒙受的恥辱
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是中國的國恥
不忘國恥
清雪國恥
國家所蒙受的恥辱。《禮記·哀公問》:“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後漢書·劉虞傳》:“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 唐 白居易 《讓絹狀》:“未報父讎,未雪國恥。” 清 黃遵憲 《大獄》詩之一:“國恥誠難雪,何讎到匹夫。”
“國恥”一詞指國家因外部侵略、内部腐敗或重大曆史事件而蒙受的恥辱,具有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曆史警示意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國恥”指國家因外敵侵略、主權喪失、民族尊嚴受損等事件而承受的恥辱,常與不平等條約、領土割讓、戰争失敗等直接關聯。例如,《禮記》提到“國恥足以興之”,強調通過銘記恥辱激發民族振興。
“國恥”不僅是曆史記憶,更被賦予“勿忘曆史、振興中華”的教育意義。例如,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通過紀念活動凝聚民族精神,警示後人。
“國恥”一詞承載着民族苦難與自強不息的辯證關系,既提醒人們銘記曆史教訓,也激勵維護國家尊嚴與主權。其内涵從古代君主中心轉向近代民族存亡,再到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事件列表,可參考或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