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一種鈎食人畜的怪蛇。《山海經·中山經》“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 晉 郭璞 注:“今 永昌郡 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二:“ 先提山 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
鈎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形态特征
鈎蛇身長可達20米以上,尾部末端分叉成鈎狀,屬于兩栖生物,主要栖息于水域(如江河、山澗)。其最顯著的特征是用尾鈎捕食岸上人畜,具有極強的攻擊性()。
文獻記載
《山海經·中山經》晉代郭璞注提到,永昌郡有鈎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鈎取岸上人牛馬啖之”。宋代李石《續博物志》也記載其“以尾鈎岸上人牛食之”()。
在部分語境中,“鈎蛇”被引申為比喻用巧妙方法解決棘手問題,例如通過靈活策略化解複雜矛盾。但此用法主要見于現代語言解析類資料()。
小知識:鈎蛇與《山海經》中其他異獸(如九尾狐、燭龍)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神話體系,反映了先民對自然力量的想象與敬畏。
鈎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故伎重演、重複利用等意味。
鈎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鈎(钅)和蛇(巳),總共9個筆畫。
據考證,鈎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的記載:“寡人既順乎此政令,高夫鈎蛇。”這個典故中,襄王稱贊管仲的治理手段高明,将其比作流利的捕蛇工具鈎蛇,引申為重複利用智慧的比喻。
在繁體中,鈎蛇的寫法為「鉤蛇」。
古代漢字寫法中,「鈎蛇」可以寫作「鈎蛇」或「鈎蛇」,其中「鈎」也可以寫作「鉤」。
以下是一些使用鈎蛇的例句:
1. 這個惡習就像鈎蛇一樣,一旦放任,就很難消除。
2. 這些政客總是喜歡鈎蛇,不斷重複他們的宣傳口號。
3. 不要隻會鈎蛇也不學新知,要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有更廣闊的前途。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巧妙、發明、智慧。
鈎蛇的近義詞有:重複利用、故技重施。
鈎蛇的反義詞有:創新、新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