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憂;遭災。《詩·邶風·柏舟》:“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毛 傳:“閔,病也。”
“觏闵”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觏闵”讀作gòu mǐn,本義指遭遇憂患或災禍。其中“觏”意為遇見,“闵”通“憫”,原指疾病,後引申為憂患。二字組合表示經曆困苦磨難的狀态。
2. 出處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邶風·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毛傳注:“闵,病也。” 詩句描寫了詩人接連遭遇憂患與欺辱的境遇。
3. 引申含義 在具體語境中可延伸為受人妒忌排擠。如《柏舟》通過“觏闵”與“受侮”的并列使用,暗喻詩人因德行出衆而遭小人嫉恨的處境。
4. 字詞分解
5. 應用示例 現代常見于引用經典或文學創作,如:“君子觏闵于群小,猶自守節不移”,延續了原典中堅守德行卻遭排擠的意象。
需注意,該詞屬于文言雅言,日常使用較少。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網絡釋義,建議結合《詩經》注疏等權威文獻進一步考證。
觏闵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内涵和意義。
觏闵在古代漢語中用來形容審慎謹慎、小心謹慎的态度和做事風格。這個詞表示某人對待某事十分細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大意。
觏闵的部首是貝字底部的阝,左右兩邊是一橫一撇,總共有11個筆畫。
觏闵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用來描述大禹治水勤勉謹慎的品質。後來成為古代文人學士選拔的标準之一,意味着學士必須具備思考細緻周全、謹慎行事的特質。
觏闵的繁體字為覯憫。
古代漢字中觏的形狀略有變化,字形中間有一橫和兩個撇。闵的字形與現代相同。
小明在完成考試卷時十分觏闵,一字一句都仔細斟酌。
觏闵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觏心(謹慎細緻的心思)、觏鏡(審慎地照鏡子)、觏世(小心地觀察世界)。
謹慎、小心、慎重都可以作為觏闵的近義詞。
大意、馬虎、粗心是觏闵的反義詞,表示對待事物不細心、不謹慎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