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攷”。探求考核。《周禮·天官·司會》“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 漢 鄭玄 注:“逆受外鉤考之。” 孫诒讓 正義:“《鬼谷子·權篇》 陶弘景 注雲:‘求其深微曰鉤。’《國語·晉語》 韋 注雲:考,校也。鉤考亦謂鉤求考校之,察其是非也。”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銘》:“自 景德 會計,至公始復鉤考財賦,盡知其出入。”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必鈎攷文辭,強加箋解。” 章炳麟 《秦獻記》:“然其律令在官,空為文具,終不鉤考,以緻其誠。”
亦作“鈎攷”。見“ 鉤考 ”。
“鈎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探求考核”展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籍中的用法
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提到“逆受外鈎考之”,指通過反向推導和細緻分析來驗證政務治理的成效()。宋代王安石在墓志銘中也用“鈎考”形容對財政收支的全面審查()。
現代延伸含義
該詞可引申為對複雜問題的系統性研究或對數據的嚴格審核。例如,職稱考試中因硬性門檻催生的“考試經濟”,隱含了對考核制度本身的反思()。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鬼谷子》等古籍注釋或權威詞典。
鈎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義項豐富多樣,可以表示“考核、評定”等意思。它由部首鈎和部首考組成,部首鈎代表了字形的組成部分,部首考則表示了字的意義。
鈎(gōu)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的拆分部首為钅(金)和勾(勾又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拆分鈎部可以顯示字的形狀和結構特點。鈎的筆畫數是4畫。鈎的繁體字為鈎。
考(kǎo)是一個表示“考核、評定”的意思的常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為老,表示與考試、評判等相關的意義。考的筆畫數是5畫。考的繁體字為考。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發生變化,但現代字形多數仍然遵循古時的字形結構,盡可能保持原樣。但是,一些漢字的形狀有時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不同的方言中有所變化。
一個例句中可以使用鈎考這個詞語來展示其用法和意義:他在考試中的表現将會是他未來發展的鈎考。
與鈎考相關的組詞有:考查、鈎端、審鈎度、報鈎等。
近義詞有:評估、鑒定。
反義詞有:推測、揣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