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廨的意思、公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廨的解釋

官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淇水》:“ 漢 光武 建武 二年, 西河 鮮于冀 為 清河 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 李知已 任 永嘉 教官,公廨有一樓,怪不可居。”《三國演義》第五四回:“卻説 孔明 聞 魯肅 到,與 玄德 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見畢。”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蕭爽樓 有四忌:談官宦陞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有犯必罰酒五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廨”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官員辦公的官署或政府機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曆史與擴展含義

3.相關術語

4.文獻與用法

5.現代關聯

總結來看,“公廨”既是古代官署的統稱,也衍生出經濟、司法等領域的特定用法,需結合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廨

“公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文言文中,它有多種意思。

意思

一、指官署,特指縣衙、州廨。

二、古時指官員居住的宅邸。

三、舊時指官員的居住地,也泛指官方機構或辦公地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廨”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廣”,其中“立”為左部,表示建築物,而“廣”為右部,表示寬廣。

根據筆畫計算,“公廨”共有12畫。

來源和繁體

“公廨”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寺人治大曆薄而公廨。”在古代衙署體制中,縣衙通常稱為“公廨”,此後延伸引申為官方機構或辦公地點的代稱。

繁體字“公廨”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書寫時形狀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以“公廨”為例,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記載,其古代寫法為:“㚇”。這種寫法已經不再通用,現代使用的是“公廨”的标準字形。

例句

1. 他被調到縣公廨工作。

2. 公廨大堂裡寂靜無聲。

3. 這座公廨的建築風格獨特。

組詞

公文、公職、官府、衙門、朝廷

近義詞

官署、官府、衙門

反義詞

民居、私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