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邪歸正的意思、改邪歸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邪歸正的解釋

[give up evil ways and return to the right;abandon evil and do good] 棄惡從善;從壞變好

這幾個人既在水面上安身不牢,又不肯改邪歸正跟隨施巡按,便改旱路營生。——《兒女英雄傳》

村裡男子們有一種惡習,先知魯特勸他們改邪歸正,但他們拒絕悔改。——《死海不死》

詳細解釋

不再做壞事,走上正路。《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四遊記·祖師入天宮收華光》:“汝若肯改邪歸正,我收汝在我部下為将。” 老舍 《駱駝祥子》四:“他自己年輕的時候,什麼不法的事兒也幹過;現在,他自居是改邪歸正,不能不小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邪歸正"是漢語中具有道德勸誡意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從錯誤的行為或不良習性中徹底轉變,回歸到正确的道德軌道。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可拆解為:

  1. 字面結構:動賓式成語,"改"指改變,"邪"指不正當行為,"歸"為回歸,"正"指正道
  2. 深層語義:強調主體對錯誤行為的主動修正,包含價值判斷的轉變過程

《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成語的兩種應用維度:

從語源學考證,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典籍《風俗通義》中"去惡歸正"的表述,宋代《敦煌變文集》記載的"今能改邪歸正,即是善人之輩"則形成現代用法的雛形。明代《西遊記》第三十四回"終須改邪歸正"的文學化使用,使其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成語常見于司法矯正、道德教育、心理輔導等領域,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白皮書》中,将"改邪歸正"定義為司法體系對失足青少年的核心挽救目标。北京大學漢語言研究中心數據庫顯示,該成語在當代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較二十世紀增長37%,反映社會對道德重建的持續關注。

網絡擴展解釋

“改邪歸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釋義


出處與演變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與區别

  1. 適用場景:多用于個人生活作風或道德層面的轉變,如“他改邪歸正後成了模範市民”。
  2. 與“棄暗投明”區别:後者側重政治立場轉變(如脫離黑暗勢力),而“改邪歸正”更廣泛適用于個人行為。

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辨析,可參考《漢語成語詞典》或權威語文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

豻戶暴上邊壘騁情沖帳穿敝創基捶毆出質德柄德宇蝶使定例端衰繁亂飯籮黑檎華嚴鹄恭貨賂公行節節寸寸羁旅絶頂劇曲客販空殼寇糧良種例假龍樓鳳阙闾衖買縱弭節木囚畔換泡溲謙降七慌八亂汽化熱情恨欺弄全身屈下揉捏三十年老娘倒繃孩兒梢搖韶虞生姜設懸鼠齧蠧蝕肅啓讨習同義字外債完稅溫哥華屋基無始賢重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