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割剝的意思、割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割剝的解釋

(1).侵奪,殘害。《書·湯誓》“舍我穡事而割正 夏 ” 孔 傳:“言奪民農功而為割剝之政。”《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 操 遂承資拔扈,肆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呂向 注:“割剝,殘害也。”《舊唐書·王鉷傳》:“恣行割剝,以媚於時,人用嗟怨。”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一節:“ 梁 朝割剝民衆,以供貪欲。”

(2).割開剝下。 唐 杜甫 《枯棕》詩:“ 蜀 門多椶櫚,高者十八6*九;其皮割剝甚,雖衆亦易朽。”

(3).謂割裂剝取。 清 陳田 《明詩紀事己籤·李攀龍》:“今觀其集古樂府割剝字句,誠不免剽竊之譏。”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割剝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割剝”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割”指用利器分割物體,“剝”表剝離表皮或外層,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大雅·蕩》“曾是強禦,曾是掊克”,鄭玄箋注:“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在位貪殘,侵害人民,為政割剝之臣。”此處“割剝”特指統治者對民衆的殘酷剝削。

二、引申義發展 在《漢書·匈奴傳》中“割剝百姓,以奉寇仇”的用例裡,詞義發展為泛指權貴階層對底層民衆的持續性壓榨行為,包含經濟掠奪與政治壓迫雙重含義。宋代《資治通鑒》注疏中更延伸出“系統性地剝奪生存資源”的深層語義。

三、古籍例證 《詩經·大雅·瞻卬》載“鞫人忮忒,谮始競背”,孔穎達疏解時以“割剝”诠釋統治者的苛政,印證該詞在先秦典籍中的高頻使用。明代《文獻通考》記載地方官吏“割剝黎庶”的史實,體現詞義的曆史延續性。

四、近義辨析 與“剝削”相比,“割剝”更具暴力強制性色彩,《說文解字注》強調其“如刀割膚”的意象特征。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指出:“割謂以刀裂之,剝謂脫其外皮”,二字連用強化了侵害行為的殘酷性。

五、權威參考 該詞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辭源》(第三版)對曆史語義的考據,以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中的經典用例,确保訓诂學解釋的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割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權威資料,具體釋義如下:

一、主要含義

  1. 侵奪、殘害(引申義)
    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權貴對百姓的剝削,如《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割剝元元,殘賢害善”。唐代史書《舊唐書》也用“恣行割剝”批評官員暴政。

  2. 割開剝下(字面義)
    指物理層面的切割剝離,如現代工業中“線纜切割、剝皮”的技術操作。

  3. 割裂剝取(抽象義)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杜甫詩“其皮割剝甚”描述棕榈樹皮的剝離。

二、使用特點

三、例句參考

該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專業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鳌圖寶持赑屓財食差池串哄楚鄉呆大黨裡大慶油田風舉雲飛敷時诰贈耕垡冠座鬼宿渡河龜星沽激國學龢氏毀損回延慧月戽水江南痂查九野激濁揚清枯槁士枯松樂童醽酒脈象曼哈頓敏口末日審判謀谮漚糞疋夫疋婦乾粉遒然羣屋驅羊舊節認奴作郎肉搏入山讪讪生面攝氏溫标噬賢收冬雙鴉鼠市四鄰松膩天齊文珰沃實小生産脅肩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