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高山。 宋 張耒 《書韓退之傳後》:“獨不見夫千仞之水,決而注之川乎?大木梗之,大石捍之,排以巨峽,迫以高麓,而後怒號哮吼,聲振百裡,抑之者愈大,則其聲也愈暴。”
"高麓"是由"高"與"麓"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高山腳下"之意。從構詞法分析,"高"取"崇隆、峻拔"之義,特指地勢擡升的山體部分;"麓"在《說文解字》中明确标注為"林屬于山為麓",即山腳林木繁茂之地。二者結合形成的地理名詞,既包含垂直維度的海拔特征,又涵蓋水平維度的地貌形态。
《辭海》第七版進一步闡釋該詞具有雙重内涵:從地質學角度指代山體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從人文地理層面則特指古代帝王舉行封禅大典的特定場所,如《尚書·舜典》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述的泰山高麓區域。現代漢語中,該詞常用于學術著作描述山系結構,例如《中國自然地理》将太行山脈東側緩坡帶标注為"高麓丘陵區"。
在語義演變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的唐代文獻顯示,韓愈《燕喜亭記》"麓之陬,高而可屋者"的表述,已将該詞引申為可供人居的緩坡台地。這種詞義擴展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地理概念向人文活動場域的自然延伸。
“高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拼音為gāo lù(注音:ㄍㄠ ㄌㄨˋ),意為“高山”或“高大的山腳”。其中,“高”指離地面遠或垂直距離大,“麓”則指山腳。
詞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張耒的《書韓退之傳後》:“迫以高麓,而後怒號哮吼,聲振百裡。”此處通過描繪水流受高山阻礙而咆哮的場景,強調“高麓”對自然力量的抑制作用。
用法與語境
相關擴展
總結來看,“高麓”是一個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的古漢語詞彙,適合在描述自然景觀或引用古籍時使用。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宋代張耒的原文或相關注釋文獻。
不徒不知貴賤坼罅齒甘乘肥崇崒窗望楚卞旦莫打毬雕除頂祝東闖西走鵽鸠讀音飯豆方程組防鏽漆覆杯池高屋鳏寡茕獨鼓盆海湄漢語奬成進壁敬重久名向知姬易輯治開國元老開利看死朗識寥狼亂真祿食麥花廟祠米罕磨穿鐵硯逆暴屏寂潛師跷恠啟禀厹由任可任重至遠日坐愁城睿哲潤文神搖目奪疏逸松放殢雲尤雨瓦豆枉木霧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