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而至當的訓示。 南朝 梁武帝 《禁豪家占假公田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蓋先聖之格訓也。”
“格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格訓”指正确且恰當的訓示,強調教導内容符合規範或準則。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武帝《禁豪家占假公田诏》:“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蓋先聖之格訓也。”
此處指古代聖賢的正确訓導,用于強調政策符合傳統規範()。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近義詞:訓誡、箴言
反義詞:謬論、妄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訓示文化,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格訓》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豐富的含義,它可以指導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也可以表示良好的品質和修養。下面一起來了解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格訓》的部首是矢,并且它共有12個筆畫。
《格訓》一詞最早出現在《國語·周語中》。它來源于古代的《禮記》,是古代聖賢對于人們行為準則的規範。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格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繁體字中,《格訓》的寫法為「格訓」。
在古代漢字中,《格訓》的寫法有所變化。比如,有些古代文獻中将其寫作「格訓」、「格訓」等。
1. 《格訓》教導我們要有誠信和守紀律的觀念。
2. 這位老師的言行舉止都體現了《格訓》的精神。
3.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遵循《格訓》來處理問題。
通過《格訓》這個詞,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格局、格調、格言、訓示等。
與《格訓》相近的詞語包括教誨、教導、規範、規矩等。
與《格訓》相反的詞語包括任性、放縱、不守規矩等。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格訓》一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