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冤屈。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小說開辟》:“説忠臣負屈啣寃,鐵心腸也須下淚。”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可憐 劉安住 負屈啣寃,須不是 李社長 教唆為務。”《金6*瓶6*梅詞話》第九回:“你看若是負屈啣寃,被人害了,托夢與我,兄弟替你報寃雪恨。”亦作“負屈銜寃”、“負屈含寃”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你有甚麼負屈銜寃的事,你且回城隍廟中去,到晚間我與你作主。”《水浒傳》第八回:“ 林沖 告道:‘恩相明鏡,念 林沖 負屈銜寃。小人雖是粗鹵的軍漢,頗識些法度,如何敢擅入節堂?’”《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我見父親負屈含寃,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從那日便打了個終身守志永遠不出閨門的主意。”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按院根據片面之辭,上疏彈劾,将弟革去舉人,下入獄中。弟負屈含冤,百口莫辯。”
見“ 負屈啣冤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負屈銜冤漢語 快速查詢。
“負屈銜冤”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描述蒙受冤屈卻無法昭雪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典故或擴展用例,可參考《窦娥冤》《水浒傳》等文學作品。
《負屈銜冤》是一個成語,形容受到冤屈,忍受冤枉。表示冤屈情緒沉重,不得平反。
《負屈銜冤》的部首拆分為貝(貝殼)和頁(紙頁),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負屈銜冤》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會風俗。在古代,許多人受到了冤屈的對待,因為他們無法辯解自己的清白或無法獲得公正的審判。這個成語通過“負屈”和“銜冤”兩個詞的組合,表達了受冤屈和冤枉待遇的痛苦和委屈。
繁體字為「負屈銜冤」。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按照古時候的寫法,「負」字的寫法為「負」,「屈」字的寫法為「屈」,「銜」字的寫法為「銜」,「冤」字的寫法為「冤」。
1. 他一直默默忍受着負屈銜冤的痛苦。
2. 在這個案件中,無辜的人負屈銜冤,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
負隅頑抗、銜枚疾走、屈志辱命、冤枉了事。
受冤受屈、受冤枉。
平反昭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