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怨的意思、憤怨的詳細解釋
憤怨的解釋
憤怒怨恨。《漢書·叙傳下》:“ 項氏 畔換,黜我 巴 漢 ,西土宅心,戰士憤怨。”《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 宋 範仲淹 《推委臣下論》:“ 李義府 以立後之功,獨見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憤怨。”《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并無異心。隻為公子來遲,不将姻事為重,所以小女心中憤怨,公子休得多疑。’”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怨的解釋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敵。怨府(大家怨恨的對象)。怨聲載道。 不滿意,責備: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勞任怨。 恩德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憤怨是一個複合詞,由“憤”和“怨”兩個語素構成,在現代漢語中通常表示因不滿、不公或委屈而産生的強烈憤怒和怨恨情緒。其核心含義指向一種交織着憤慨與怨恨的複雜負面情感。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憤: 指因不滿、不公或受刺激而引發的激動、生氣、惱怒的情緒。《說文解字》釋“憤”為“懑也”,即心中郁結不平之氣。
- 怨: 指因不滿、仇恨或受到傷害而産生的責備、仇恨心理。《說文解字》釋“怨”為“恚也”,即内心的恨意。
- 憤怨: 合指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委屈或強烈不滿而激起的、包含憤怒與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态。它比單純的“憤怒”或“怨恨”程度更深,情感更複雜,常帶有長期積壓或深刻不滿的意味。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
情感強度與性質:
- “憤怨”表達的是一種強烈且持久的負面情緒。它不僅僅是瞬間的怒火(憤怒),還包含了根深蒂固的怨恨(怨),往往源于長期積累的不滿、遭受的嚴重不公或深刻的傷害。這種情緒可能導緻内心的痛苦、對外界的敵意或尋求報複的心理。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
與近義詞的辨析:
- 憤怒: 側重于因不滿、受刺激而爆發的激動、生氣的情緒,爆發性強,但未必包含長期的怨恨。
- 怨恨: 側重于因不滿、仇恨而産生的責備、仇恨心理,強調情感的持久性和對象性(恨某人/某事)。
- 憤懑: 強調因氣憤、不平而郁結于心,心情不舒暢,有壓抑感。
- 怨怼: 強調因怨恨而心懷不滿,帶有對抗、指責的意味。
- 憤怨: 兼具“憤怒”的激烈性和“怨恨”的持久性與針對性,是兩者情感的交織與強化。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張志毅、張慶雲著)。
-
文言用法:
- 在古漢語中,“憤怨”一詞已存在,其含義與現代基本相同,指憤恨怨恨。例如,《左傳》等古籍中可見類似情感的表達(雖未必直接使用該複合詞,但“憤”與“怨”常連用或表達相同内涵)。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辭源》。
“憤怨”是一個表達因強烈不滿、不公或委屈而交織着憤怒與怨恨的複雜、強烈且常具持久性的負面情緒的漢語詞彙,多用于書面語或描述較為嚴重的情感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憤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fèn yuàn,其核心含義是憤怒與怨恨的結合,通常指因不公正待遇、委屈或傷害而産生的強烈負面情緒。
詳細解釋:
-
詞義構成
由“憤”(憤怒、激憤)與“怨”(不滿、埋怨)組合而成,強調因外界刺激(如不公、背叛、壓迫等)引發的雙重情感,既有激烈的情感爆發,又有長期積壓的不滿。
-
應用場景
- 個人層面:形容個體對遭遇的不公或委屈感到憤慨,例如《三國志》中曹植因才華無處施展而“常自憤怨”。
- 群體層面:可用于描述民衆對統治者或社會現象的集體不滿,如《漢書》提到戰士因被黜退而“憤怨”。
-
情感強度
較“憤怒”更持久,較“怨恨”更激烈,常帶有道德批判色彩,如範仲淹批評李義府專權導緻“天下憤怨”。
-
近義與反義詞
古籍例證:
- 《漢書·叙傳下》:“戰士憤怨”指士兵因被剝奪權益而憤怒。
- 《陳禦史巧勘金钗钿》(《古今小說》)用“憤怨”刻畫人物對冤屈的反應。
“憤怨”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既可用于具體事件引發的情緒,也可指代社會矛盾中的群體心理狀态。需注意其情感複雜性,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知足八角蓮謗咎辨奏簿狀澈亮懲懼伧言齒齯沖達大高刀呾大腿琱麗負疴龜六藏古裡甲滾說花甲子環轉活天冤枉鹪鹩絕根,絕根兒峻極隽武苛癢塊煤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裡區鯉魚詈語曼頭蠻語茅茨土階馬趴摩蕩碾坊年經國緯椌楬啓導侵傷圈盤腿肉店色鬼善謀擅夕麝篝深指施不望報使者水冶蘇二隨岚隨緣樂助梭巡逃絕替身演員桐城萬玉細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