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墳、五典的并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書>序》:“讨論墳典。”《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幼與同好鐫墳典於第廬。” 晉 葛洪 《抱樸子·遐覽》:“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祕。”《新唐書·薛元超傳》:“惟殿下罷馳射之勞,留情墳典,豈不美歟!” 宋 蘇轼 《求婚啟》:“稟粹德門,教成家廟。 中郎 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章炳麟 《再與劉光漢書》:“自頃輈張,退息墳典,匈懷相契,獨有 黃生 。”
“墳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墳典”原指三墳、五典的并稱,後逐漸演變為古代典籍的通稱。其中:
需注意“墳”單獨指墳墓(如),但與“典”組合後含義截然不同,不可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内容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南史》等權威文獻來源。
墳典(fén diǎn)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有關于墓葬的經典或典籍。通常,這些典籍内容包含了關于墓地建設、祭奠儀式以及祖先崇拜方面的知識。
墳典這個詞由“土”(tǔ)和“典”(diǎn)組成。
“土”是三畫,屬于土字底部的偏旁部首。
“典”是八畫,表示了一個書寫的形狀,也是一個漢字中常見的部首之一。
墳典一詞在漢語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書和文獻中。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也被廣泛應用于描述關于墓葬的各種典籍和教材。
在繁體中,墳典這個詞保持不變,仍然寫作「墳典」。
在古代,墳典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一種可能的寫法是「墳典」。
古代的漢字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現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了标準化和規範化的過程。
1. 研究古代墳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先民的生死觀念。
2. 這本墳典收錄了很多關于祭祀禮儀的珍貴知識。
組詞:墓地、祖先、祭奠、葬禮。
近義詞:墓志銘、墓主。
反義詞:生活、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