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名。俗稱蟑螂。生川澤及人家廚竈間,種類很多。因體有惡臭,常沾污食物,傳染疾病,但也入藥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蜚蠊》:“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
蜚蠊(fěi lián)是蟑螂的學名,屬昆蟲綱蜚蠊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蜚蠊俗稱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已有約3.5億年曆史。成蟲體形扁平,呈長橢圓形,體長2-100毫米不等,體色多為黃褐色或深褐色,體表光滑油亮。其頭部小且向下彎曲,具咀嚼式口器;觸角細長如鞭狀,複眼發達;前胸背闆寬大如盾,部分種類有革質前翅和膜質後翅,足部粗壯適于疾走。
蜚蠊全球分布,以熱帶、亞熱帶地區為主,常栖息于溫暖潮濕且食物豐富的縫隙中,如廚房、下水道等。晝伏夜出,具有群居性,活動高峰在夜間9-11時。雜食性強,喜食含糖澱粉類食物,也攝食腐敗物,可能攜帶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等病原體,機械性傳播疾病。
其繁殖力極強,屬漸變态昆蟲,生活史分卵、若蟲、成蟲三階段。雌蟲一次産卵鞘14-32枚,部分種類(如德國小蠊)會攜帶卵鞘直至孵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或防治方法,可參考來源網頁。
《蜚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蟑螂。
《蜚蠊》的部首拆分是從蟲字旁,蟲字作為左部,非字作為右部。它總共有16個筆畫。
《蜚蠊》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因為它已經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通用字詞,不再有确切的文獻可查。它可能是由古時的人們根據蟑螂的形象和特點進行形聲造字而來。
《蜚蠊》的繁體寫法是「蜚蟊」。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古時候寫蟑螂的漢字寫法為「赢」、「夣」等,但這些寫法現在已經不再通用。
1. 我們家裡的廚房裡偶爾會出現一隻蜚蠊。
2. 她害怕蜚蠊,不敢靠近。
蜚蠊繁衍、蜚蠊滋生、蜚蠊蔓延。
蟑螂、飛螂、蠪螂。
清潔、衛生。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回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