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反語的意思、反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反語的解釋

(1).即反切。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且 鄭玄 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 孫叔然 ( 孫炎 )創《爾雅音義》,是 漢 末人獨知反語。至於 魏 世,此事大行。”詳“ 反切 ”。

(2).修辭格之一。用與本意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意。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 宣和 中有反語雲:‘ 寇萊公 之知人則哲, 王子明 之将順其美, 包孝肅 之飲人以和, 王介甫 之不言所利。’此皆賢者之過,人皆得而見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語而反用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稗事數則》:“ 成王 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語。自言直樞庭時,嘗召見,上適閲 明 參政 亮 捷報,命王閲之。王習為常,奏此戰惜未獲渠首,使 張漢潮 得擒 明亮 ,始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則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謝出。”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十二》:“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

魏 晉 南北朝 時的一種隱語。以兩個字先正切,再倒切,成為另外兩個字。《南史·劉悛傳》:“ 悛 本名 忱 , 宋明帝 多忌,反語‘ 劉忱 ’為‘臨讎’,改名 悛 。”按,劉忱反切為臨;忱劉反切為雠。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六朝多以反語作谶》:“《梁書》 武帝 創 同泰寺 ,後又創 大通門 以對寺之南,取反語以協同泰也。”參見“ 反切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我将基于現有知識對“反語”進行詳細解釋:

反語(英文:Irony)是一種修辭手法,指用與本意相反的詞句表達真實含義,通常帶有諷刺、幽默或強化情感的作用。以下是核心要點:

  1. 本質特征

    • 表面陳述與實際意圖相反,如說“你真準時”來諷刺對方遲到。
    • 依賴語境理解,脫離具體情境容易誤解。
  2. 主要類型

    • 言語反語:直接使用相反詞彙(例:暴雨中說“今天天氣真好”)
    • 情景反語:事态發展與預期背道而馳(例:消防站失火)
    • 戲劇反語: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不知情而觀衆知曉(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觀衆早知假死計劃)
  3. 功能作用

    • 增強諷刺效果(例:魯迅《孔乙己》中“竊書不算偷”)
    • 制造幽默氛圍(例:朋友搞砸事情時說“幹得漂亮”)
    • 引發深度思考(多見于哲學讨論或社會批評)
  4. 使用注意

    • 需考慮受衆理解能力,避免跨文化誤解
    • 過度使用可能顯得刻薄
    • 書面使用常需借助引號、語氣詞等輔助标記

語言學視角:反語涉及“字面義”與“隱含義”的背離,需通過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分析其違反常規表達産生的特殊效果。

若您有具體語境中的例句需要分析,可以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以便深入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反語

反語是指說話人故意使用與本意相反的語言表達方式,以達到諷刺、調侃或幽默的目的。通過使用反語,人們可以突出某種情感或态度,讓對方産生截然相反的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反語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糸,拆分筆畫為了四畫。

來源

“反”字在古代漢字中是表示相反、背道之意,多用于表示對立、相反的概念。而“語”字表示言辭、語言。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反語”這個詞。

繁體

在繁體字中,反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依然是“反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反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早期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呈現出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你的功課真是太好了!”這句話是反語,實際上是指對方的功課很差。

2. “你真是聰明極了!”這句話是反語,意思是對方實際上并不聰明。

組詞

反語沒有與之緊密相關的特定的詞型和構詞規則,因此沒有特别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

諷刺、調侃、譏諷、嘲笑。

反義詞

直接表達、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