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trend of events(as affecting a person)]∶比喻形勢的發展方向或與個人有利害關系的情勢
(2) [lime light;publicity one receives]∶輿論注意的中心,出頭露面,顯示個人的表現
出風頭
(1).風的勢頭。亦泛指風。 唐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武判官出師西征》:“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燈會元·羅山閑禅師法嗣·明招德謙禅師》:“一日天寒,上堂,衆纔集。師曰:‘風頭稍硬,不是汝安身立命處,且歸暖室商量。’” 孫犁 《白洋澱紀事·蒿兒梁》:“這風頭是這樣勁,使他們站立不穩。”
(2).比喻事态發展的趨勢。特指與個人有利害關系的情勢。 宋 朱熹 《答劉季章書》:“但見朋友當此風頭,多是立腳不住,況欲望其負荷此道,傳之方來,應是難準拟也。”《紅樓夢》第一一一回:“看個風頭,等個門路,若到了手,你我在這裡也無益,不如大家下海去受用,不好麼?”《老殘遊記》第十九回:“﹝ 吳二 ﹞見面連赢了兩條,甚為得意。那知風頭好,人家都縮了注子。” 夏衍 《心防》第三幕:“我以為你們 劉先生 ,在風頭上總還是避一避好,所謂君子不吃眼前虧。”
(3).出頭露面,顯示自己。 胡也頻 《到莫斯科去》十一:“ 素裳 看着她得意的笑臉,說:‘你真風頭。’”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三章:“可是現在為了成為女詩人,她卻成天讀起 莎士比亞 來啦。而且成了校花--交際花。風頭得很!”
“風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字面意義
指風的勢頭或方向,如“風刮的方向”。這一用法較為直白,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比喻義
指形勢的發展方向或與個人利害相關的情勢,例如“避避風頭”“看風頭辦事”。此時強調根據外部環境調整行為,趨利避害。
形勢判斷
多用于描述需要觀察局勢的場景,如“風頭不好”時選擇低調行事。這一含義常見于社會、職場等需權衡利弊的語境。
顯示個人表現(含貶義)
指刻意出頭露面、吸引關注的行為,如“出風頭”“風頭十足”。通常帶有負面評價,暗示炫耀或過度表現。例如:“他總愛搶話,就是為了出風頭。”
“風頭”的核心含義圍繞形勢判斷與個人表現展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中的褒貶傾向。例如,描述局勢時較中性,而評價行為時多含貶義。
風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某人或某事受到關注或引起轟動的狀态或情況。風頭通常有正面和負面之分,正面指的是獲得贊揚和關注,負面則是遭受批評和争議。
風頭的部首是風(fēng),它由部首風和右部分音封組成。風字的總筆畫數為四畫。
風頭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著名作家六如居士(元代約1279-1368年)所著的《成語考》中。繁體字“風頭”在繁體字書寫中也是常見的形式。
在古代,風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見的寫法是“風頭”,尤其在繁體字書寫中更常見該寫法。兩者的基本意義及用法是相同的。
1. 最近,那位年輕歌手的新歌非常火,完全占據了娛樂界的風頭。
2. 這位演員因出演一部熱門電視劇而一舉成名,一時成為了關注的風頭人物。
風頭劇烈、風頭浪尖、排風頭、風頭正勁、搶風頭、長風頭
風頭鶴立、風頭猶勝、風頭一時、受人矚目、受人關注
黯然失色、無人問津、默默無聞、無足輕重、淡出人們的視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