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格。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刀筆不足宣功,風體所以弘益。”《梁書·蕭穎達傳》:“風體如茲,準繩斯在。”
(2).風的本體、實質。《左傳·隱公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 唐 孔穎達 疏:“立春調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風體一也,逐天氣隨八節而為之立名耳。”
“風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風格
指人或事物表現出的獨特氣質、格調或特點。
風的本體或實質
指自然現象“風”的本質屬性。例如《左傳》注疏中解釋不同節氣風的名稱時提到“風體一也,逐天氣隨八節而為之立名”。
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是通過“風”的意象,引申出對内在特質或規律的概括。
《風體》一詞是指文學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風格和特點。它主要指作品的語言風格、表達方式、叙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風體》的拆分部首是風和體,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風體》一詞最早出現在《韓文論》,由清代文學家吳兢所撰。吳兢在其中提出了“風與體皆在作中”的觀點,強調文學作品的風格與内涵是相輔相成的。
《風體》的繁體字為「風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風體》的古時寫法為「風體」,它是由許多部件組成的複雜字形。而現代簡化字則将其中的一些部件進行了簡化。
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古風體。
風姿、文風、才風
風格、作風、氣派
平淡、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