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諷喻世人。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 周作人 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辭,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
諷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含蓄或尖銳的言語批評、諷刺社會現實或世态人情。它通常表達對社會中不良現象、風氣或人性弱點的不滿與反思。以下是詳細解析:
批評社會現實
指用言語(尤其是文學作品)對社會中的弊端、不公、虛僞等現象進行揭露和譏諷。其目的在于警醒世人,促發思考。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94頁。
表達世态譏诮
常帶有對人性弱點(如趨炎附勢、貪婪虛僞)的尖銳批判,體現作者對世俗的疏離與批判态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57頁。
二字結合,強調以言語映射社會病态,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
文學創作手法
常見于雜文、諷刺詩、小說(如魯迅《阿Q正傳》,通過誇張、反語等手法揭露社會矛盾。
例: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以科舉制度為靶,諷世士人腐化。
社會批評工具
在輿論中指向性批判公共事件,如對官僚主義、道德滑坡的諷刺,促動公衆反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成語大詞典》,2013年,第428頁。
詞彙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
諷世 | 社會整體性批判 | ★★★☆ |
諷刺 | 針對具體現象 | ★★★★ |
譏諷 | 個人化、帶輕蔑 | ★★★★ |
權威參考文獻:
“諷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諷世”指通過含蓄或間接的方式諷刺、揭示社會弊端,以達到勸誡或警示世人的目的。它由“諷”(諷刺、勸喻)和“世”(社會、現實)兩字構成,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性反思。
該詞常與“微辭”“勸百諷一”等概念關聯,體現中國傳統文學中“文以載道”的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案例,可參考魯迅書信集等文獻來源。
柏成半袖禀牍碧霄路弛惰綽态地洞法匠豐遂鲠裂攻車攻獲邯鄲步寒夢後擺畫荻教子怳惚皇太姆狐死兔泣兼言角酒佳醖紀過金岫祭日孔忤魁星閣靈果麻雷子漫沒慢然面垢面究諵諵讷讷猊座烹煎拼法巧遲契慕清商怨拳禍三環路上等嬗替識才尊賢飾美視野水中撈月宿浪踏地探龍颔嬥換童星悇憛晚憇午橋泉石詳重小律小鎮嬉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