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懑的意思、憤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懑的解釋

[resentful] 氣憤;抑郁不平

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充滿了憤懑的情緒

詳細解釋

(1).亦作“ 憤滿 ”、“ 憤悶 ”。抑郁煩悶。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後漢書·蔡邕傳》:“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詩:“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憤悶胸須豁,交加臂莫攘。” 宋 歐陽修 《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君﹞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而時發其憤悶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絶。” 溫傳昭 《晴轉多雲,有雷雨》:“ 笑和尚 心頭甜蜜蜜的,往天積在心裡的憤懑全部煙消雲散了。”

(2).憤慨,氣憤。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養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 姚江 生擒 漢 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 柯雲路 《三千萬》:“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樣的文章,卻使 丁猛 愈來愈憤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憤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n mèn,表示因不滿或委屈而産生的氣憤、抑郁不平的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内心因遭遇不公、壓抑或矛盾而積累的憤怒與苦悶,既有“氣憤”的激烈情緒,又包含“抑郁煩悶”的持續性心理狀态。

  2. 情感層次

    • 憤慨:對不公或錯誤行為的氣憤,如“他的行為令人憤懑”(柯雲路《三千萬》引用)。
    • 抑郁:長期壓抑的煩悶感,如“道消結憤懑,運開申悲涼”(謝靈運詩句)。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最早見于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表達無法宣洩内心積郁。
    • 《後漢書·蔡邕傳》中寫作“憤滿”,指臣子對時局的不滿。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憤懑之情溢于言表”,或描述群體情緒,如“世界陷入憤懑與混亂”(法語例句翻譯)。


例句參考

  1. 司馬遷因宮刑之辱,“終不得舒憤懑”(《報任少卿書》)。
  2. 郁積的憤懑使維特身心萎靡(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引申)。
  3. 顔之推批評臨難求生者“令人憤懑”(《顔氏家訓》)。

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典》《顔氏家訓》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憤懑的意思

憤懑是指對于不公平、不公正或不滿意的事情感到極度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當一個人遇到讓其感到無力和不公的事情時,常常會産生憤懑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憤懑的部首是心字旁,其中“忄”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心相關的意思。而憤懑的總筆畫數是22畫。

來源和繁體

憤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憤”和“懑”兩個詞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憤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有些區别。然而,在古代,憤懑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在面對不公正待遇時,心中充滿了憤懑。

2. 她對于政府的決定感到憤懑,因為這違背了公正的原則。

組詞

憤懑的相關詞彙有:憤怒、憤怒不平、怨憤、不滿、惱怒、氣憤等。

近義詞

憤懑的近義詞有:憤怒、氣憤、憤咒、斥責、責備等。

反義詞

憤懑的反義詞有:平靜、滿足、喜悅、安撫、甯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