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節的意思、奮節的詳細解釋
奮節的解釋
以英勇、壯烈行為表現其節操。《後漢書·馮衍傳下》:“ 李廣 奮節於 匈奴 ,見排於 衛青 ,此忠臣之常所為流涕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君子樂奮節以顯義,烈士甘危軀以成仁。” 晉 潘嶽 《馬汧督诔》:“臨危奮節,保穀全城。”
詞語分解
- 奮的解釋 奮 (奮) è 鳥張開并振動翅膀:奮飛。奮翅。 振作,鼓勁,振動:奮起。奮力。奮勇。奮不顧身。振奮。勤奮。興奮。 提起,舉起:奮臂。奮袂(舉袖,形容奮發的樣子)。奮筆疾書。 筆畫數:; 部首:大;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奮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英勇或壯烈的行為彰顯氣節與操守。以下是具體解析:
1.基本釋義
- 奮:強調奮發、勇敢的行動力,包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
- 節:指氣節、節操,體現堅定的意志與道德準則。
- 組合後,“奮節”多用于描述在困境或危難中,以果敢行為堅守原則或完成使命。
2.古籍例證
- 《後漢書·馮衍傳》提到李廣抗擊匈奴時“奮節”,卻因衛青排擠而不得志,凸顯忠臣的悲壯。
- 曹植《七啟》中“君子樂奮節以顯義”,将奮節與仁義結合,強調其道德屬性。
3.延伸理解
- 該詞常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贊頌忠烈之士(如戰場英雄、舍生取義者)的行為。
- 現代可引申為面對挑戰時堅持信念、勇于擔當的态度,例如企業家逆境中的拼搏精神。
4.記憶技巧
- 拆分記憶:“奮”聯想為奮鬥、奮發,“節”聯想為氣節,整體可想象成“為氣節而奮力抗争”的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具體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七啟》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奮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奮節(fèn ji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奮節的意思是努力堅定地執行任務或職責,毫不猶豫地奮鬥。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壓力時,勇敢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不懈地去實現目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奮節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奮”和“節”。其中,“奮”的部首是“大”,它有12個筆畫;而“節”的部首是“卩”,它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奮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代的文獻和碑帖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類似的用法和含義。在繁體字中,“奮節”是奮節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奮節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相較于現代簡化字的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更為繁複,筆畫更多。然而,總體來說,奮節的含義在古代和現代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例句
1. 他對自己的職業一直奮節不息,從不間斷地追求進步。
2. 面對困境,我們要奮節向前,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奮鬥、節約、奮發、專節
近義詞:堅決、頑強、勇敢、毫不退縮
反義詞: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消極、懈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