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風操。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 建中 四祀, 朱泚 作亂,居我鳳巢;忠臣義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鹹悉載之,使後來英傑,貴風義而企慕。”《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元年》:“ 熙 好文學,有風義,名士多與之遊。” 清 吳偉業 《贈家侍禦雪航》詩:“吾家侍禦公,平生藴風義。”
(2).猶情誼。 唐 高適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詩:“深房臘酒熟,高院梅花新。若是周旋地,當令風義親。” 宋 蘇轼 《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先生篤於風義,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謂至矣。”
(3).風度儀态。 宋 梅堯臣 《送張聖民學士知登州》詩:“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
(4).指詩文的風格義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宗派或殊,風義必合。” 章士钊 《趙伯先事略》:“既至校,知有 趙聲 伯先 其人,文章風義冠絶於堂,則大喜,引而親之,相許備至。”
諷谏評議。《晉書·陸機傳》:“奇偉則 虞翻 、 陸績 、 張惇 以風義舉政。”一本作“ 諷議 ”。
“風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風”與“義”的關聯性來理解。該詞主要有以下解釋:
社會風尚與道義準則
指言行符合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原則。例如在社交場合中,形容一個人舉止得體、堅守道義。
情誼與風操
可表示對他人的深厚情誼或高尚節操。如唐代文獻中“忠臣義士,身死王事”的記載,即強調忠義風範。
詩文風格與義理
在文學領域,特指作品的風格内涵和思想主旨,如評價詩文時提到的“風義”。
補充說明
“風”的本義為空氣流動現象(),引申為社會風氣;“義”則指公正合宜的道理。二者結合後,“風義”既可指具體行為規範,也可擴展為抽象的道德或文學評價。
建議需要嚴謹釋義時,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以獲取更系統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