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齡在二十歲以上的成年婢女。《新唐書·百官志一》:“凡居作者,差以三等……二十以上,為丁。丁奴,三當二役;中奴,丁婢,二當一役。”
“丁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指年齡在二十歲以上的成年婢女。這一界定源于古代對人口年齡的劃分标準,通常以二十歲為成年标志。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百官志一》,其中提到唐代對服役者的分類:“凡居作者,差以三等……二十以上,為丁。丁奴,三當二役;中奴、丁婢,二當一役。”。這反映了唐代對奴婢勞役的等級劃分制度。
勞役制度中的角色
根據記載,丁婢的勞役折算方式為“二當一役”,即兩名丁婢的勞役相當于一名丁奴(成年男性奴仆)的三分之二工作量。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性别與年齡差異在勞役分配中的體現。
補充說明:
“丁婢”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戶籍管理術語,現代已不再使用。其定義核心在于年齡界限(二十歲)和身份屬性(婢女),相關記載多見于唐宋文獻,是研究古代社會階層制度的重要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