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on people] 普通人——相對于官員、幹部而言
并皆暴犯百姓。——《世說新語·自新》
百姓多聞其賢。——《史記·陳涉世家》
(2) (古代百姓是百官貴族的統稱)
(1).百官。《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傳:“百姓,百官。”《國語·周語中》:“官不易方,而財不匱竭;求無不至,動無不濟;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禮記·保傅》:“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緝於下矣。” 清 陳鳣 《對策》:“古所謂百姓即百官,故《堯典》或與黎民對言,或與四海對言,非若今之以民為百姓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二章第四節:“百姓是怎樣一種人呢? 盤庚 說他們是共同掌管政治的舊人,是邦伯、師長、百執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衆。《書·泰誓中》:“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孔穎達 疏:“此‘百姓’與下‘百姓懔懔’皆謂天下衆民也。”《論語·顔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元旦占候》:“又雲:‘芒種雨,百姓苦。’蓋芒種須晴明也。” 明 高啟 《賦得烏衣巷送趙丞子将》:“春風三月滿京華,肯入尋常百姓家。” 楊朔 《昨日的臨汾》:“村裡的百姓大半全集攏來了:有駝背的老人,筋肉結實的壯年漢子,頑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紅綠衣褲的婦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百姓漢語 快速查詢。
“百姓”一詞的含義具有顯著的曆史演變特征,需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理解:
貴族階層的代稱
上古時期,“百姓”專指擁有姓氏的貴族或百官家族。例如《尚書·堯典》中“平章百姓”即指協調貴族關系。在周代,姓氏是身份象征,隻有貴族才有資格擁有,普通民衆無姓。
社會結構變化的反映
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瓦解,土地私有化促使地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從貴族擴展至平民。
普通民衆的統稱
戰國後,“百姓”泛指非官方的平民群體,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百姓多聞其賢”即指民衆。現代語境中,該詞強調與官員、特權階層的區别,如“保障百姓權益”。
詞源與構詞解析
“黎民百姓”現為常用詞組,但需注意:古代“黎民”(黑發民衆)多指底層勞動者,與“百姓”曾有階級區分,後逐漸融合為平民代稱。
該詞從特權階層稱謂演變為全民代稱,反映了中國社會從封建等級制向平民化發展的曆史進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