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名。即鮆魚,亦名刀鲚。形似刀,故名。《山海經·南山經》“其中多鮆魚” 晉 郭璞 注:“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 太湖 中今饒之,一名刀魚。” 潘飛聲 《袁仲濂判官招集第一樓》詩:“沙鳥風帆歸畫幌,刀魚鹽豉上晶盤。”
刀魚(學名: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稱刀鲚、毛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與河鲀、鲥魚、鮰魚并稱“長江四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分類與形态
刀魚屬于鲱形目鳀科鲚屬,體側扁狹長,形似刀刃,故名。體表銀白色,背部顔色多為青灰或淡黃,腹部具鋸齒狀棱鱗,尾鳍呈尖刀形。成年個體體長一般在20~30厘米之間。
生活習性
刀魚具有洄遊特性,平時栖息于淺海,每年2~3月溯長江而上産卵,幼魚在河口或近海生長。食性隨生長階段變化:幼魚以小型甲殼類為食,成魚捕食蝦類、小魚及烏賊等。
分布與産季
主要分布于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及長江中下遊,其中長江南通至靖江段因水質和地理條件優越,所産刀魚品質最佳。春季(2~4月)為傳統捕撈季,肉質鮮美,是時令名肴。
文化與經濟價值
刀魚自古被視為珍馐,古詩文中常有提及(如“刀魚鹽豉上晶盤”)。其烹饪方式多樣,如清蒸、紅燒,常與春筍搭配,突出鮮嫩口感。但因過度捕撈及環境變化,野生資源銳減,現已被列為保護物種。
提示:如需了解刀魚保護措施或具體食譜,可進一步查閱相關漁業或美食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