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雕之面目。比喻面目猙獰、猥瑣。《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 王昭遠 ﹞謂 昊 曰:‘吾之是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爾!’”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上自建牙張翼之尊嚴,下迄雕面粥容之瑣賤,眡沫一卷,而不忍遽置者,小説也。”
(2).用漆皮刻的馬首裝飾物。《隋書·禮儀志五》:“朱輅、黃輅、白輅、玄輅,皆雕面,鷖總。”原注:“刻漆韋為當顱。”
“雕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人的面目如雕(一種兇猛的鳥)般猙獰、兇惡或猥瑣。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
指用漆皮雕刻成馬首形狀的裝飾物,多用于帝王車駕:
該詞為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詩詞引用中。其讀音為diāo miàn,結構上“雕”為左右結構,“面”為獨體字。
雕面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面容或表情經過精雕細琢後的美好樣貌。具體指通過化妝、雕塑等方式,使面容光鮮亮麗,給人以美麗、嬌媚的感覺。
雕面的部首是雨,總筆畫數為18。雨部表示與天空有關的事物,如雨水,而面則是指人的面部。
《雕面》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當時的字形是「鵰面」,意指雕塑成鷹的面部。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鵰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雕面」,含義也擴展到了美化和裝飾面容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雕面」的字形稍有差異,總體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古時的寫法中,「雕」的上半部分畫成了「⺍」,下半部分仍然保持了現代的樣式,而「面」的右邊則寫成了「」。不過,這些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
1. 她的雕面嬌豔,仿佛是一幅畫。 2. 她經過精心打扮,整個人的雕面顯得更加動人。
雕塑、雕琢、雕工、面貌、面容、妝容、裝飾、美化
美貌、容貌、容顔、俏麗、姣好
丑陋、粗糙、毫無韻味、不雅觀、無吸引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