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in bad repair]∶零落衰敗
凋殘的古廟
(2) [withered]∶凋零
百花凋殘
(1).花葉衰敗脫落。 唐 杜甫 《廢畦》詩:“秋蔬擁霜露,豈敢惜凋殘。” 元 傅按察 《鴨頭綠·錢塘懷古》詞:“縱餘得 西湖 風景,花柳亦凋殘。”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柳》:“ 王 庭三槐, 竇 家五桂,不可謂不芬馥也,今未幾而雨露凄涼,凋殘相繼。” 劉半農 《小詩》之二:“看着院子裡的牽牛花漸漸的凋殘,就想到它盛開時的悲哀了。”
(2).衰落;殘敗;減損。《後漢書·樊宏傳》:“伏見被災之郡,百姓凋殘,恐非賑給所能勝贍,雖有其名,終無其實。”《周書·晉蕩公護傳》:“每思施寬惠下,輒抑而不行,遂使戶口凋殘,徵賦勞劇,家無日給,民不聊生。” 元 鄭光祖 《玉粲登樓》第一折:“早是我家業凋殘,少年可慣,我被人輕慢。”《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伏念 漢 室不幸, 操 賊專權,欺君罔上,黎民凋殘。” 清 陳維崧 《天仙子·書周我成先生旅歎賦後》詞:“門戶凋殘風物換,白髮漸離誰作伴。” 艾蕪 《山峽中》:“破敗凋殘的神祠,塵灰滿積的神龛,吊挂蛛網的屋角,俱如我枯燥的心地一樣,是灰色的、暗淡的。”
“凋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自然凋零
指植物(如花、葉、樹木)因季節或環境變化而衰敗、枯萎。例如:“百花凋殘”。
引申為事物由盛轉衰的過程,如“牽牛花漸漸凋殘”。
社會或人事衰敗
表示人口、經濟或文化的衰落。例如:“百姓凋殘”“家業凋殘”,常見于古籍描述災後或戰亂導緻的民生困苦。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4、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