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代表會議。1774年9月5日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獨立戰争爆發後,第二屆大陸會議于5月10日在費城召開,通過以武力對抗英國的宣言,建立由華盛頓任總司令的“大陸軍”。從此大陸會議成為革命政權機構。1776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成立美利堅合衆國。1781年大陸會議的作用被邦聯政府所替代。
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代表在18世紀後期建立的共同議事機構,在美國獨立戰争期間扮演了核心政治領導角色。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其定義與曆史意義可歸納如下:
指1774年至1789年間北美英屬殖民地代表組成的代議制議事機構,旨在協調各殖民地對抗英國殖民政策,後發展為領導獨立戰争并奠定美國建國基礎的臨時中央政府。
12個殖民地(佐治亞除外)的56名代表于費城召開,通過《權利宣言》反對英國《強制法案》,确立經濟抵制政策,标志殖民地聯合反抗的開端。
戰争爆發後成為事實上的中央政府,主導組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并通過《獨立宣言》(1776年)。後期起草《邦聯條例》,行使外交、財政與軍事指揮權直至聯邦政府成立。
學術評價: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出,大陸會議的本質是"革命性自治實驗",其從臨時協商組織演變為國家政權載體的過程,體現了北美政治共同體意識的形成(Library of Congress, loc.gov/collections)。
大陸會議是18世紀北美殖民地獨立運動中的核心政治機構,對美國的建立具有決定性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大陸會議是1774年至1789年間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聯合代表會議,後成為美國獨立戰争期間的革命政權機構和臨時政府。它共召開兩屆,第一屆以協商為主,第二屆則直接領導獨立戰争并行使政府職能。
曆史背景
北美殖民地在18世紀中期與英國矛盾激化,尤其是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後,英國頒布高壓政策(如《不可容忍法案》),促使各殖民地聯合行動。1774年9月,十二個殖民地(佐治亞未參與)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讨論抵制英國商品、要求自治權等議題。
兩屆會議的關鍵内容
後續影響
1781年《邦聯條例》生效後,大陸會議被邦聯國會取代,但其作為美國早期立法和行政機構的曆史地位不可替代。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曆史檔案或權威文獻。
白發青衫杯渡抃牛别名臣服撐腸拄腹吃價穿花納錦辍毫栖牍出洗辭阙倒挫地澀地形風塵之聲奉己分中富康詭名寒邸酣甜滑水回換腱弓交薦腳葉靜事髡髦樂調冷害略語例案連淫淩架落鈔籮鬥曼頭目前能所蟠藤親眷片劄披辟耆龜清修鳅鰕攘抑認色三左山驿石眼雙生舒坦素意通缛徒政卧鹿無寄鄉闾下農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