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于朝班。朝臣上朝,各依班次就位,所謂鵷行有序。借指朝臣。 晉 潘嶽 《夏侯常侍诔序》:“天子以為散騎常侍,從班列也。”亦省作“ 從班 ”、“ 從列 ”。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魯公 在從班時,以 趙安定王 甲第傍近宮闕,便謁見,因僦止焉。” 元 施惠 《幽閨記·奉使臨番》:“受君恩,身居從班;食君祿,怎敢辭難。”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慶元六君子》:“ 周 ( 周瑞朝 )由博士不十年至從列。”《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 吳淵 久歷從班,屢更事任,茲領 江 閫,備竭忠勤,山寨耕屯,俱就規畫。”
“從班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從班列”指朝臣上朝時按照官職等級依次排列站位,體現古代朝會的秩序性。該詞由“從”(依序)、“班”(隊列)、“列”(排列)三字構成,字面含義為“依班次列隊”。
詞義核心
特指官員在朝廷中根據品級高低形成的站位次序,如《夏侯常侍诔序》中“天子以為散騎常侍,從班列也”,表明官員受封後需按新職位調整站位。
引申含義
可代指朝臣群體或官員身份,如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提到“周瑞朝等位列從班”,即以“從班”指代官員。
“從班列”既指古代官員依品級列隊的儀式性站位,也可引申為官員身份或有序排列的狀态。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多用于比喻性表達。
從班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從(cong):部首為從字旁,筆畫數為4。
班(ban):部首為玉字旁,筆畫數為10。
從班列這個詞來源于漢語,表示某一連續的序列、隊列或順序。
從班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從班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但從班列仍然是由從和班兩個字組成。
1. 學生們按從班列依次進入教室。
2. 這個網站上的商品按從班列排列。
從學列、從工列、步從班列。
隊列、序列、順序。
反序、逆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