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nd the night watches;patrol the streets at night and announce the watches] 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舊時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 宋 楊萬裡 《不寐》詩:“深山五鼓鷄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監·内臣罪譴》:“内臣得罪……發 南海子 常川打更,則示意殺之,十無一存者矣。” 張天翼 《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裡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仿佛敲到了他的心髒上。”
以下是關于“打更”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打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專職的“更夫”(也稱打更人)巡夜時敲擊梆子或鑼來提示時間。其核心作用是幫助民衆掌握夜間時辰,便于安排作息。
時間劃分
工具與職責
曆史記載
現代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學作品(如《大奉打更人》),可參考來源。
打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扌(手)和龍(long)。它的拆分筆畫是10畫。
打更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時期,是指夜間巡邏或守衛城門的工作。打是指持某種工具擊打或敲擊,更是指夜間值班的守衛人員。因此,打更在古代是與維持社會秩序與安全有關的重要工作。
打更的繁體字為「打更」。
在古代,「更」字的漢字寫法有兩種,分别為「〆」和「王」。而「打」字的漢字寫法也有變體,如「扞」和「扢」。
1. 夜深了,打更人提着明燈巡邏着街道。
2. 這座城堡有打更人守衛,保證了市民的安全。
打更的組詞有:打更人、打更工作、打更時間等。
值夜、巡夜、警衛
白天、休息、閑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