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更的意思、打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更的解釋

[sound the night watches;patrol the streets at night and announce the watches] 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詳細解釋

舊時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 宋 楊萬裡 《不寐》詩:“深山五鼓鷄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監·内臣罪譴》:“内臣得罪……發 南海子 常川打更,則示意殺之,十無一存者矣。” 張天翼 《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裡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仿佛敲到了他的心髒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打更”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夜間報時制度,指更夫通過敲擊梆子、鑼等器具,按照固定時段向民衆傳遞時間信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打更”即“舊時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其核心功能包含以下四方面:

一、時間劃分與傳遞 古代将日落到日出劃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漢語大詞典》記載“一更戌時(19-21點),二更亥時(21-23點),三更子時(23-1點),四更丑時(1-3點),五更寅時(3-5點)”。更夫通過“一更一梆,二更雙槌,三更三響,五更五聲”的敲擊規則傳遞時段信息。

二、治安維護功能 《中國古代治安制度研究》指出,明清時期更夫需查驗門戶、火燭,發現異常即鳴鑼示警,兼具巡防職責。北京城在乾隆年間曾設專職更夫2000餘人,形成覆蓋全城的夜間安防網絡。

三、器具形制規範 标準打更工具包含木質梆子(長40-50厘米,直徑15厘米)與銅鑼(直徑30-40厘米)。梆聲低沉傳播距離近,用于日常報時;鑼聲尖銳穿透力強,專用于突發事件示警,這種聲學設計被收錄于《中國傳統器具聲學研究》。

四、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三更燈火”“五更雞”等意象均源于打更制度。《紅樓夢》第45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黛玉聽聞打更聲觸發詩情的情節,印證了該制度對古代文人創作的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打更”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打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專職的“更夫”(也稱打更人)巡夜時敲擊梆子或鑼來提示時間。其核心作用是幫助民衆掌握夜間時辰,便于安排作息。

  2. 時間劃分

    • 古代将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 一更:19:00-21:00(戌時)
      • 二更:21:00-23:00(亥時)
      • 三更:23:00-1:00(子時,即“半夜三更”)
      • 四更:1:00-3:00(丑時)
      • 五更:3:00-5:00(寅時)。
  3. 工具與職責

    • 更夫通常兩人一組,一人持梆子,一人持鑼,邊巡邊敲。
    • 除報時外,還會提醒防火、防盜,并督促早睡早起。
  4. 曆史記載

    • 宋代楊萬裡詩句“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明代文獻《野獲編補遺》中也提到更夫因犯錯被罰“常川打更”,均印證了這一職業的長期存在。
  5. 現代意義

    • 隨着鐘表普及,打更逐漸消失,但其作為古代計時和治安維護的象征,仍具有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讀音與常見誤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學作品(如《大奉打更人》),可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闇奸敗乘百戰不殆半世傳番搭纏大行星誕蕩燈品釘梢敷設刮垢磨痕過奢寒柯含元殿黑白片兒黃埔軍官學校魂幹靃靃忽微家馬剪短講呈說告祭禮羁貧開台鑼鼓克殺空心大老官孔子學說孔教蛞蝼曼丘免辟潛渫缺口曲要饒恕衽席無辨桑落瓦解聖考生尅師直為壯疏朗朗疏疏朗朗私章算袋損人益己鎖肚瑣絮宿煙同齒投遞員土腔瘟頭瘟腦五勞誣行無之祈香火堂消暑邪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