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會聚;大集會。《後漢書·劉盆子傳》:“三年正月,俱至 弘農 ,與 更始 諸将連戰剋勝,衆遂大集。”《北史·元文遙傳》:“ 文遙 歷事三主,明達世務,每臨軒大集,多令宣敕,號令文武,聲韻高朗,發吐無滞。”
(2).規模大的集市。 浩然 《一匹瘦紅馬》:“每逢二、七大集,店裡都有東方紅農業社的運輸車,坐上很方便。”
(3).敬稱對方的文集。 清 姚瑩 《與陸次山論文書》:“來教欲僕為大集作序,意在取義論文,循其塗軌,以進於成就。”
“大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大會聚/大集會
指大規模的人群聚集活動,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衆遂大集”,描述軍事力量的集結。該用法強調聚集的規模性,多用于古代戰役或重要儀式。
規模大的農村集市
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後期形成固定模式,通常每3-5天舉辦一次(如農曆“一、六”日)。集市商品涵蓋農産品(蔬菜、水果)、手工藝品(布鞋、荷包)及日用品,兼具交易與社交功能。現代作家浩然在《一匹瘦紅馬》中描述“每逢二、七大集”即此類場景。
敬稱他人的文集
較少見的用法,常見于古代文人交往中,如“大集拜讀”表示對對方著作的尊重。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部分農村大集發展為文旅融合項目,如山東“黃河大集”結合非遺展演,吸引遊客體驗傳統民俗。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地域性案例,可查看(曆史文獻引用)或(發展脈絡分析)。
《大集》這個詞是指一個規模較大、參與者衆多的集會或聚會。在這種集會中,人們可以交流、交易、展示商品或進行其他形式的互動。
《大集》這個詞的部首是“一”和“卩”。其中,“一”通常被稱為“橫”部,表示意義相關,而“卩”則是表示印章或文書的意義。
根據這個部首,筆畫的數量是6畫。分别為:“一”(1畫)+ “丨”(1畫)+“一”(1畫)+ “一”(1畫)+ “一”(1畫)+ “一”(1畫)。
《大集》一詞的來源相當廣泛,常常用在民間集市、廟會、展覽會等各種大型聚會活動的命名上,用以強調規模和吸引力。
此外,《大集》也可以指代一些特定的曆史事件或文學作品,比如《聊齋志異大集》。
《大集》的繁體字為「大集」,拆分部首和筆畫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但《大集》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保持了現代字形。在古代出現的一些文獻和碑銘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于現代字形的寫法。
1. 本周末将在市中心舉辦一場盛大的《大集》,屆時将有衆多商家參與。
2. 村民們每年都會在村莊周邊舉行一次文化節,這是他們的傳統《大集》。
組詞可以根據《大集》這個詞的意思來進行擴展:
1. 大型集市
2. 大型聚會
3. 大型展覽
4. 大型活動
5. 大規模集會
與《大集》的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大會
2. 大型聚會
3. 大型集市
4. 大型慶典
5. 大型展覽會
與《大集》的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小型聚會
2. 小型集市
3. 小型展覽
4. 小型活動
5. 小規模集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