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帶月的意思、帶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帶月的解釋

謂披戴月色。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唐 劉長卿 《送張十八歸桐廬》詩:“歸人乘野艇,帶月過江村。” 明 楊慎 《伯勞吟》:“村婦侵星提甕汲,山農帶月架犂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帶月”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學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披着月光、在月光的照耀下(行動或勞作)。它并非指月亮本身被攜帶,而是描繪人物或景物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常用于古典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營造出清幽、甯靜或帶點辛勞的意境。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和來源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動作/狀态描述):

    • 披着月光,在月光下行進或活動。 這是最常用和最核心的含義。它形象地描繪了人物(或拟人化的對象)被月光籠罩,仿佛月光如衣帶般披在身上,伴隨其行動。例如,描寫農人夜晚勞作歸來,或旅人月下趕路的情景。
    • 來源依據:此釋義是綜合古典文學常用意象和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對類似表達(如“戴月”)的歸納得出的共識。《漢語大詞典》對“披星戴月”的解釋清晰地體現了“戴月”即“頭頂着月亮,指夜間趕路或勞作”,而“帶月”與之含義相通。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引申意境(文學意象):

    • 象征辛勞: 常與“披星”連用為“披星帶月”或“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奔波勞碌。月光在此代表了夜晚的工作時間。
    • 營造氛圍: 單獨使用時,“帶月”則更側重于描繪一種清冷、幽靜、朦胧、略帶孤寂或詩意的月夜氛圍。它讓動作或場景發生在特定的、富有美感的光影之下。
    • 來源依據:此引申義源于該詞在曆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中的實際運用效果分析。文學評論和詩歌鑒賞類著作中常對此類意象進行解讀。來源:曆代詩詞鑒賞辭典(如《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
  3. 經典出處與例證(權威性支撐):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釋義:清晨就起身去清理田間的雜草,直到(夜晚)披着月光才扛着鋤頭回家。
      • 這裡的“帶月”極其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歸家時的情景,月光灑在肩扛鋤頭的詩人身上,既點明了時間的推移(勞作至深夜),也營造了一種雖然辛勞卻恬淡自適的意境,成為田園詩中的經典畫面。
      • 來源:陶淵明《陶淵明集》(中華書局等多家出版社有校注本)。
    • 其他例證(體現用法多樣性):
      • 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中也有類似意境的運用(雖未必直接用“帶月”一詞,但意境相通)。
      • 後世文學作品中常有化用或類似表達。
      •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等。

“帶月”是一個極具畫面感和詩意的詞彙,其詞典角度的核心意思是“披着月光(行動)”。它源于古典文學,尤其是陶淵明的名句,生動描繪了月下勞作或行走的場景。這個詞不僅描述了一種狀态(在月光照耀下),更承載了豐富的文學意蘊,常用來暗示辛勞(尤其與“披星”連用時),或營造清幽、甯靜、孤寂的月夜氛圍,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重要的意象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帶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帶月”指披戴月色,即人在夜晚活動時,月光灑在身上,仿佛披着一層月色。例如:

二、使用場景

  1. 自然景象描寫
    多用于形容夜晚的明亮或靜谧,如“帶月過江村”(唐·劉長卿)、“帶月架犁耕”(明·楊慎),展現月光下的勞作或行路畫面。
  2. 比喻與象征
    可引申為夜間辛勤工作或奔波,如現代例句“披星帶月趕路”,強調在月光下堅持行動的狀态。

三、相關延伸

“月”在漢語中常與時間、美好意象關聯,例如成語“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花好月圓”(象征圓滿)等。

若需更多詩句或成語示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镳駕彩燈才高八鬥擦摩車馬填門臣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輔丹道調順斷石端衣費力副乘夫複何言高風高笑痀瘻咕咚谷口躬耕螖蠌戶曹尚書魂意簡屍箋疏桀惡燼骨謹孝就佃恺悌看開痾瘵寬慰苦惱蘭莸愣乎乎利國監駡毀忙忙疊疊滿舌生花門父慕思飄速菩提子栖惶黥徒榮愛如棄敝屣傻冒兒生态十變五化史裁市娼石交霜雁貪穢土工圖録問柳尋花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