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戴名世的意思、戴名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戴名世的解釋

(1653-1713)清代文學家。字田有、褐夫,號南山,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因所著《南山集》有反清言辭,被處死。此案牽連數百人,為清代有名的文字獄。其散文學明代唐宋派,較有特色,對後來的桐城派有一定影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號褐夫、南山先生等,清初安徽桐城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因“南山集案”被處死。以下為詳細解釋:

  1. 生平與身份
    戴名世早年以時文聞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他潛心研究明史,廣泛搜集遺老口述史料,但因著作《南山集》中使用南明永曆年號,被左都禦史趙申喬彈劾“語多狂悖”,最終以“大逆”罪名被處死,此案牽連數百人,史稱“清代文字獄”。

  2. 文學成就與主張
    戴名世散文效法明代唐宋派,提出“精、氣、神”三要素,主張“率其自然”“修辭立其誠”,強調文章的個性與真實表達。其風格對桐城派散文發展有直接影響,被後人視為該派先驅之一。

  3. 《南山集》案始末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山集》因記載南明抗清史實并沿用永曆年號,被清廷視為“反清言辭”。戴名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被腰斬于市,著作遭禁毀,成為清代文化高壓政策的典型案例。

  4. 曆史評價
    戴名世在史學上堅持實錄精神,文學上追求創新,但因觸犯清廷禁忌而悲劇收場。其墓現存于安徽桐城,碑文“戴南山墓”成為後世追思标志。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史料及文學研究,若需完整案件細節或散文理論分析,可參考《清史稿》及桐城派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戴名世》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非常出名,享有盛譽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戴名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戈和口,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 《戴名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之間的交流。這個詞語在古代文人中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其才能、成就或者影響力而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名譽。 繁體: 《戴名世》這個詞的繁體字是「戴名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可以使用「戴名世」這幾個字分開寫,例如:「戴名,世世都知道」。 例句: 他的成就在業界廣為人知,可以說是《戴名世》。 組詞: 戴名派、世界名家 近義詞: 聲名顯赫、威名赫赫 反義詞: 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