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内之吝的意思、出内之吝的詳細解釋
出内之吝的解釋
見“ 出納之吝 ”。
詞語分解
- 出内的解釋 見“ 出納 ”。
- 吝的解釋 吝 ì 當用的財物舍不得用,過分愛惜:吝惜。悭吝。吝啬(小氣)。 恥辱:“得之不休,不獲不吝”。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出内之吝”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ū nèi zhī lì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舍不得将財物或資源拿出去,行為小氣、吝啬。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在財物或資源的支出(“出”)和收納(“内”,通“納”)過程中表現得過分吝啬,不願慷慨給予。
- 近義詞:一毛不拔、锱铢必較。
- 反義詞:慷慨解囊、樂善好施()。
2.出處與典故
- 源自《論語·堯曰》,孔子在論述為政之道時提到:“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意為:本應給予他人的東西卻吝啬不給,這是官吏(“有司”)的作風,而非君子的德行。這裡的“出納之吝”與“出内之吝”為同源表達()。
3.深層含義
- 該成語不僅指經濟上的小氣,還引申為對權力、資源等把控過嚴,缺乏大局觀。如《北史·甄琛傳》中批評“出内之吝”是官吏的弊病,而“施惠之難”則是君主的禍患()。
4.用法與例句
- 用法:多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例句:
“地方官員若一味出内之吝,不赈濟災民,恐失民心。”
(參考蘇轼《乞減價粜常平米赈濟狀》中批評官吏吝于放糧的記載,)。
5.同源詞辨析
- 出納之吝:與“出内之吝”同義,因古代“内”通“納”,故兩詞可互換使用()。
“出内之吝”強調因過度吝啬而損害道義或大局,常用于批評管理者的狹隘作風。其典故和用法體現了儒家對“仁政”“慷慨”的推崇,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共享、責任意識仍有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内之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對外慷慨大方,對内吝啬小氣。它的拆分部首是“出”和“内”,總共有12畫。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出自《論語·陽貨》一篇,其中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陽貨回答說:“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患?”這裡的“内省不疚”就是指慷慨大方,對内不計較。由此可以看出,《出内之吝》的意思就是要對外表現慷慨大方,不計較得失,而不要對内吝啬小氣。
關于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并沒有變化,依然是「出内之吝」。
古時候漢字寫法方面,沒有特殊的曆史變遷可以記錄,所以寫法與現代保持一緻。
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他在朋友面前總是很慷慨大方,但對家人卻顯得吝啬小氣,真是個出内之吝的人。”
與《出内之吝》相近的成語有:外厚内薄、外笃内憂、外善内惡等。它們都描述了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很好很友善,但在内心卻憂慮矛盾,或者表面上親切友好,内心卻陰險惡劣的特點。
與《出内之吝》相反的成語有:内外夾攻、外相内憂等。這些成語強調了對外對内的矛盾或壓力,與《出内之吝》的意思恰恰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