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emely remote areas beyond China] 又稱八方。最遠之處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并吞八荒之心。——漢· 賈誼《過秦論》
八方荒遠的地方。《關尹子·四符》:“知夫此物如夢中物,隨情所見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駕八荒。”《漢書·項籍傳贊》:“并吞八荒之心。” 顔師古 注:“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 唐 韓愈 《調張籍》詩:“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 《青春》:“ 秦 政 并吞八荒,統制四海,固一世之雄也。”
“八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八荒”原指八方荒遠之地,即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的最邊遠區域。後引申為“天下”或“世界各地”,如《漢書》中“并吞八荒之心”即表達統一天下的雄心。
出處 | 例句 | 釋義 |
---|---|---|
《漢書》 | “并吞八荒之心” | 統一天下的野心 |
韓愈《調張籍》 | “捕逐出八荒” | 追尋遙遠之境 |
《關尹子》 | “凝精作物,而駕八荒” | 跨越極遠之地 |
“八荒”從具體的地理概念發展為文化符號,既承載古代的空間認知,又成為文學中表達遼闊、孤寂或雄心的經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過秦論》等文獻。
《八荒》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它代表了一種遼闊而廣袤的概念。它蘊含了對自然界無邊無際、無止無終的描繪,也象征着人們對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根據《八荒》這個詞的構造,它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的部分是“八”字,右邊的部分是“艹”字。部首“八”有兩筆,而部首“艹”有四筆。
段落三:來源與演變《八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詩經》和《楚辭》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人們用來描述遼闊的自然景象和廣袤無垠的世界。同時,《八荒》也在後來的文化和藝術作品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成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語。
段落四: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發生過一些變化。關于《八荒》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我們可以參考古代文字的研究成果。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其含義仍然相似。
段落五: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例句:《四面楚歌八方幽怨,三十六計八邊空虛。》 組詞:八方、八面、荒蕪、荒獸等。 近義詞:遼闊、無垠、廣袤。 反義詞:狹小、有限、有界。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你了解《八荒》的意義及其相關内容。如需更多信息,請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