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官的泛稱。《漢書·韓延壽傳》:“丞掾皆以為方春月,可壹出勸農桑。”《後漢書·馬援傳》:“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 宋 王安石 《聞和甫補池掾》詩:“才華汝尚為丞掾,老懶吾今合釣耕。”
“丞掾”是古代官職體系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各級官員的屬官或佐吏,屬于輔佐性行政職務的泛稱。拼音為chéng yuàn,注音ㄔㄥˊ ㄩㄢˋ。
二、分解釋義
三、曆史文獻例證
四、職能特點 主要承擔文書處理、政策執行等具體事務,如《後漢書·馬援傳》提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表明這類職務多處理日常行政工作。
需注意:該詞現已不作為現代行政體系中的正式官職名稱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丞掾(Chéng yu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它的拆分部首是「丨」和「⺾」,即立刀旁和示部,可以作為獨立的偏旁來使用。
丞掾是一個古詞,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的官職名稱。在古代,丞掾是官員的職位名稱,通常指擔任官府的副官、辦事處的負責人或秘書等工作職責。
丞掾的繁體寫法為「丞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丞掾也有其他形式的寫法,例如「丞爰」或「丞爰」。
以下是丞掾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句:
1. 這位年輕的官員在宮廷中擔任丞掾職位。
2. 那個年輕人非常努力,很快就升任為丞掾。
丞掾的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丞相、丞相府、尚書丞、丞兒等。
丞掾的一些近義詞有:副官、副手、秘書等。
丞掾的一些反義詞可以是:官員、主管、首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