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德。《易·乾》:“君子以成德為行。”《左傳·成公十三年》:“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唐 韓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年幾八十,堅悍不衰,事可傳載,可謂成德。” 宋 王安石 《樞密使張昪父惠贈太師可贈中書令制》:“積仁之慶,實在其子,終有成德,為吾宗工。”
(2).成年人應有的品德。《儀禮·士冠禮》:“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鄭玄 注:“既冠為成德。” 賈公彥 疏:“案冠義,既冠,責以父子君臣長幼之禮,皆成人之德。”
(3).成就品德。 漢 王充 《論衡·量知》:“故夫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左右前後,罔非正人,是以教諭而成德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
“成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詳細釋義:
盛德
指高尚、卓越的品德,常與君子的德行相關聯。如《易經·乾卦》提到“君子以成德為行”,強調以完善德性為行為準則。
成年人應有的品德
古代冠禮儀式中,要求青年摒棄幼年習性,遵循成年人的道德規範。《儀禮·士冠禮》記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鄭玄注“既冠為成德”。
成就品德
指通過學習和修養完善自身道德。如漢代王充《論衡·量知》所言:“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
哲學内涵
儒家強調“成德”是修身的重要目标,如明代王守仁提出“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将道德培養視為教育的核心。
姓名寓意
現代取名中,“成”象征成功與成長,“德”代表道德品質,組合後寓意“事業有成且德高望重”。
“成德”既包含靜态的道德高度(盛德),也涵蓋動态的修養過程(成就品德),同時具有禮儀文化中的特定含義(成年品德)。其核心始終圍繞道德完善與人格提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倫理修養的重視。
成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它表示人物的品質或者是對事物的觀念。在成德的定義中,德指道德,成指取得、發展。因此,成德指的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修養,最終取得高尚的品質和道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成德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戈和彳。戈是表示兵器的象形部首,彳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偏旁部首,表示“行走”的形态。成德的筆畫數是九畫。
成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德是指一種高尚的品質,它關乎人的道德和修養。而成德則是一個人通過修身養性,取得德行的成就。繁體字“成德”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異,和現代漢字有些差别。然而,在古代,“成德”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并沒有太大區别,基本上保持了一緻性。從史書和碑銘中可以看到,古代的“成德”寫法和現代一樣是用簡單的形狀來表達。
1. 他通過長期的努力和奮鬥,終于在學術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德。 2. 許多人憧憬着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達到品德高尚、成德完善的境界。
組詞:成才、成全、成就、德才兼備、修身、修養。
近義詞:品德、美好、優秀、高尚、道德。
反義詞:敗德、堕落、劣德、品格不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