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稱兵的意思、稱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稱兵的解釋

[take up arms;start war] 興兵,指采取軍事行動

詳細解釋

舉兵。謂動用武力,發動戰争。《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三國 魏 嵇康 《管蔡論》:“稱兵叛亂,所惑者廣。” 唐 吳筠 《經羊角哀墓作》詩:“神道不相得,稱兵解其紛。”《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 婁都爾蘇 既為 博囉 所庇,必稱兵犯闕。” 柳亞子 《哭仲穆》詩之一:“ 伯仁 再世終無命, 張角 稱兵敢跳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稱兵”的漢語詞典釋義

“稱兵”是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舉兵、興兵,指動用武力或發動軍事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稱兵”指動用武力、興兵作戰。其中“稱”(chēng)意為“舉、起”,“兵”指兵器或軍隊,合指發動軍事行動。該詞多用于古籍中描述戰争或叛亂場景,強調武力對抗的起始行為。

  2. 用法與語境

    • 書面語特征: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
    • 感情色彩:常含貶義,暗指非正義的軍事行動(如叛亂、侵略)。例如《左傳》中“稱兵以害鄰國”,即批判不義之戰。
    • 搭配實例:
      • “稱兵犯境”(舉兵侵犯邊境)
      • “稱兵作亂”(發動武裝叛亂)
  3. 古籍例證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稱兵以害鄰國,不義。”
    • 《漢書·五行志》:“諸侯稱兵,禍亂不息。”

權威參考來源

“稱兵”是古漢語中表述軍事行動的專有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傾向及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稱兵”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興兵、采取軍事行動,即發動戰争或動用武力。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主動挑起戰事的行為。

  2. 詞源與結構

    • 詞性:動賓短語(“稱”為動詞,“兵”為賓語),表示“舉兵”的動作。
    • 古籍出處: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反映古代對軍事行動的禁忌。
  3. 語境與用例

    • 曆史文獻:如《左傳·襄公八年》記載楚國質問蔡國:“女何故稱兵于蔡?”;三國嵇康《管蔡論》提到“稱兵叛亂”。
    • 實際造句:如“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例句),多用于描述非正義的軍事行動。
  4. 文化内涵
    古代強調“稱兵”需符合天時與道義,如《禮記》指出孟春之月不宜動兵,否則招緻災殃,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稱兵”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判斷其褒貶色彩。若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漢典》《禮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伴讀寶緒把做迸逼鬓髯閉眼渤渤不丁點兒猜貳慚栗朝眷蟲草出圈兒出身加民次篆帶局疊穎砥廉峻隅冬夫短蕃匠風鵬乖親骨膜黃屋非心活水艙賤品井裡經生警柝看發寬詳跨所奎光樂玩離怨鸾蜂蜜霾暗蠻瘴螞蟻矢沒留沒亂辟違敲才窮奢極欲旗識戎器勝遇詩遞視臨詩琴守約說情俗世灘響窴然天正節完理五角大樓物則宵宴析辨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