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 敦洽犨麋 的省稱。相傳為貌丑而有德之人。《文選·左思<魏都賦>》:“而是有 魏 開國之日,締構之初,萬邑譬焉。亦猶 犨麋 之與 子都 ,培塿之與 方壺 也。” 李善 注:“ 犨麋 ,古之丑人也。《呂氏春秋》曰: 陳 有惡人焉,曰 敦洽犨麋 ,椎顙廣額,色如漆赭, 陳侯 悅之。” 呂向 注:“大 魏 開國結構之初,而萬國相比,則 吳 蜀 猶丑人、小阜, 魏 猶 子都 、 方壺 。”犨,《文選》作“犫”、今本《呂氏春秋·遇合》作“讎”。
“犨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如下:
“犨麋”是“敦洽犨麋”的省稱,指古代傳說中一位相貌丑陋但品德高尚的人物。據《呂氏春秋·遇合》記載,陳國曾有一位名為“敦洽犨麋”的人,外貌特征為“椎顙廣額,色如漆赭”(額頭寬大突出,膚色黑紅),但陳侯卻因其德行而賞識他。
在文學作品中,“犨麋”常被用作對比意象,突出其“貌丑德美”的特點。例如:
“犨”在不同文獻中有異體寫法,如《文選》作“犫”,《呂氏春秋》作“讎”,但均指向同一人物。
需區分“犨麋”與“隃麋”(古地名及墨的代稱,見其他搜索結果)。兩者雖讀音相近,但含義無關聯。
《犨麋》(chōu mí)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拆分為“犨”和“麋”兩個字。下面将進一步介紹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犨麋》的部首可以分别拆分為“犭”和“麥”,其中,“犭”是犬旁,表示與犬有關,而“麥”是麥字旁,表示與麥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字形“麋”的主要構造是由“米”、“鹿”和“隹”組成。由此可見,字形中的米部表示谷物,鹿部則表示麋鹿, 隹部則表示抽象的動物。
《犨麋》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目前并沒有發現現代漢字中使用該詞。繁體字中也沒有特定的寫法存在。
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解釋,犨和麋常用作動物名稱。古代人們用這兩個字來表示一種狗和麋鹿************種。
1. 這隻《犨麋》在森林中自由奔跑。
2. 傳說中《犨麋》是神獸,擁有神奇的力量。
由于《犨麋》不是常用詞彙,所以在現代漢字中沒有與之相關的常見組詞。
目前沒有已知的與《犨麋》意思相近的近義詞。
目前沒有已知的與《犨麋》意思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