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情而無所顧忌。 宋 蘇轼 《超然台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宋 陳亮 《傳注策》:“極而至於 熙 豐 之尚同,猶未若今日之放意肆志以侮玩聖言也。”
放意肆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àng yì sì zhì,指縱情恣意地抒發心志與情感,表達不受外界拘束、率性而為的精神狀态。該詞出自北宋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其中"放意"指放任心意,"肆志"即縱情志向。
從構詞法分析,"放"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作"逐也",引申為解除束縛;"意"指思想情志;"肆"本義為陳列,後衍生出恣意之意;"志"則為心之所向。四字組合形成并列結構的複合詞,強調思想與行為的雙重自由。
在語義演變中,該詞從書畫藝術領域擴展至人生哲學範疇。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李白詩作時稱:"太白詩縱放自如,猶放意肆志于天地間",賦予其追求個性解放的文化内涵。現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言行不受拘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該成語常見于文學評論與哲學論述,如評價莊子"逍遙遊"思想時,學者多引"放意肆志"概括其打破現實桎梏的精神追求。近義詞包括"縱情恣意""率性而為",反義詞則有"循規蹈矩""謹言慎行"等。
“放意肆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àng yì sì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指縱情而無所顧忌,形容人隨心所欲、不受拘束的狀态。該成語由“放意”(放縱心意)和“肆志”(隨心所欲)兩部分組成,屬于聯合式結構,中性色彩,多用于書面語境。
該成語強調的是一種不受束縛的精神狀态,常見于古代文人作品中,如登高抒懷或批判社會現象時使用。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形容藝術創作或個性表達的自由不羁,但需注意避免與貶義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超然台記》及宋代相關文集。
班師得勝犇星并案不無小補參變草隸乘物垂水賜劍粗工砥行立名洞陽芳春節反獄浮險府榭共振古貌古心翰海壕塹戰喉頭曶鼎昏坎交臂相失劫洗金鲫激擾開夜車匡攘老臊胡量計零碎陵抑鄰境辂馬鸬鳥船淪溺緑英馬文明薦摩诘腦瓜仁弄白馬益錢農收騎縫印清雅絕塵勤練親劄耍花頭霜戈四大金剛訟學碎瓊堂號跳躅題凡鳥通漕完葺微嫌舞末